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

    宁波:让土地发挥更大效益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君 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8日 02版)

        面对土地供需矛盾、保障和保护的双重压力,宁波市近年来以推进“空间换地”、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撬动“存量”,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常态长效。

     

        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测算,在全省11个地市中,宁波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建设用地地均GDP是全国30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的1.54倍。宁波以不到全国0.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25%的GDP。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企业要发展,城市要扩容,没有土地资源怎么办?“不能坐等增量,要在存量上做文章。”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总规划师万江波说。

     

        据初步调查统计,宁波市现有城镇低效用地约21.8万亩,如何让这些低效用地“活”起来?近年来,宁波市不断加大对各县(市、区)政府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并成立了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暨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宁波还实施了工业用地分阶段管理制度,翻开任意一本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上面都备注了两到三年的项目开发建设期限、三至五年的投产初始运行期限,企业一旦未通过单位产出、履约认定,则不得转让房屋和土地,严重不符约定的,可终止合同。

     

    鼓励企业“空间换地”

     

        位于江北工业区的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钢制传感器制造商之一。近年来,企业未新增用地,产能却实现了成倍增长。江北工业区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说,短短7年时间,他亲历了柯力至少四次厂房改建,企业增加厂房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

     

        记者观看图纸发现,原先办公楼前占地1600平方米的绿地景观,已改建成一幢建筑物。“地上两层建筑为挑高设计,作为企业研发场所。地下一层空间则设有柯力博物馆、产品展厅和健身场地。”柯力相关负责人解释,政府为此推出了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配套费、允许房地产变更登记等“政策利好”,因此,企业才完成了数次“空间换地”的华丽蜕变。

     

        江北区自2011年以来启动实施了“工业低产地改造倍增工程”,近3年,江北区工业企业亩产税收连续3年实现增长,年均增幅近10%;规上企业亩均实缴税收从2010年的8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12.53万元;2013年,“状元亩产”高达355万元,比2010年增长52%。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宁波全市共有1000多家企业通过增容改建,新增建筑面积543万平方米,按平均容积率0.8计算,可节约土地10181亩。

     

    向地下要空间

     

        宁波市东部新城核心区,高楼林立,施工繁忙。在这片规划面积约8.5平方公里的新城,地下开发面积达4平方公里。这里不仅将出现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商务楼,也隐匿了已经建成的目前浙江全省最长的地下共同沟,是宁波市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典型。

     

        位于核心区中心地带的中央广场项目,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一块绿地和广场,地下则别有洞天——不仅包含3层停车场和部分地下商业区,还有连接周边楼宇地下车库的通道。

     

        而核心区的主干道下方,则布置着三纵三横的地下综合管沟,全长9.8公里。这些管沟就是一条条巨大的地下隧道,将原本架设在地面、铺设在地下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于一体,呈现出连片成网、系统布局的特点,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也属领先,仅已建成的金融中心北区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中,就有三分之一是地下建筑面积。

     

        根据《宁波市中心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到2020年,宁波将要开发6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

     

        (本报通讯员 王君 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