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暖意融融。安徽阜阳市伍明镇农民文化广场,淮河琴书非遗传承人孟影表演的《深化改革喜事多》,让进入冬闲的村民听得入了迷。为改善理论宣讲效果,阜阳市创新宣传教育模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奥道理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宣讲达人”放大成宣讲模式
74岁的颍州区三合镇老党员李坤池,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宣讲达人”。之所以有名气,不仅因为他长期坚持义务宣讲党的政策,还在于老李随时随地都能用身边事身边人把“大道理”说成“大白话”。
“你给总结总结,这核心价值观跟咱农民有啥关系?”经常是一见到老李,乡亲们就主动提出问题。“咋能没关系呢,核心价值观一共24个字,打头两个字就是‘富强’。”李坤池用快板的形式,说起自己编排的顺口溜:“你家住上小楼房,家里全部电气化,手机腰中挎,电话一拨就通话……重三农、惠民生,农民天天在过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基础,抓住受众最关键。李坤池的宣讲效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阜阳市委宣传部和市委讲师团决定,选拔一批像李坤池这样的“宣讲达人”,组建百人宣讲队伍,用小事例来阐述、宣讲大道理,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用得上。
于是,一支由理论工作者、教师、文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和农民组成的宣讲队伍,走进社区、来到学校、深入村庄,用顺口溜、淮河琴书、渔鼓、快板、大鼓书、戏剧、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理论,并悄然形成了气候。
“突击行动”转变为创新常态
“农家书屋把书看,文化大院里唱唱歌,敬老院里多温馨,百岁老人不寂寞……中华民族正复兴,一路小康一路歌!”孟影的表演依旧是地道的淮河琴书,但唱词却是老百姓的生活变化、村里村外的好人好事。
与李坤池不同,已经以身边好人好事为内容巡回演出200多场的孟影,是一家传媒企业的“台柱子”。而这些专业性的基层巡回演出,则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
据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明莹介绍,为了从根本上破解主题宣讲往往流于“突击行动”的难题,市里整合多方资源,“打通”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等工作“通道”,形成时事政策宣讲、道德模范宣传、文化服务下乡“三位一体”的工作常态。
工作的创新,带来方式的创新。为了实现常态覆盖,阜阳市开办了面向党员干部的“颍淮大讲堂”,1个主讲堂、33个分讲堂和166个基层讲堂,加上网络版、电视版大讲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已举办各类讲座2000多场次。面向基层群众的“颍淮群众大舞台”,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和文艺工作者编演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文艺节目,在公园广场、社区、工厂、学校、田间地头演出共1500多场,直接受众超过130万人次。而开办面向网民的“网络新媒体”,200多家官方微博,实现双微联动、粉丝互动、机制推动,形成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网络矩阵。
“空泛理论”转化为扎实效果
2014年11月1日,在阜阳市临泉县杨桥镇刘大村,张玉兰第一次登上村里的领奖台领取了“爱心老人”奖牌,笑开了花。
这是刘大村举办的精神文明建设评选表彰大会,村里通过群众推选的“孝心少年”“爱心老人”“好儿女”“公益事业热心人”等八种类别45名先进村民受到隆重表彰。“我们每年都要办好几次表彰活动,引导村民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培育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村总支书记刘子良介绍。
像刘子良一样,“坚强女孩”董慧娟也深深感受到常态化宣传教育的变化:因为患先天性白内障,左眼完全失明,右眼仅存微弱的光感,但董慧娟仍然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求职无门,她办起了补习班,4年免费帮助数十名留守儿童。她的故事通过“道德故事汇”现场感动了无数群众。
把深奥的道理变成生动的故事——面对失控的汽车,焦玉兰老师推开学生,挽救了学生的生命,自己的双腿却被轧成粉碎性骨折;云南鲁甸发生强烈地震后,阜阳蓝天救援队的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搜救、运送物资、排查险情……近年来,阜阳已产生了69位“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人,81个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获评“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冯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