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个职业教育改革大会在湖北召开,教育界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商职教改革大计。此次改革,湖北剑指招生考试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要让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技能特长的人投身劳动实践,使更多湖北制造成为湖北创造。”
破局:“以用立业”破除职教旧格局
招生难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难的源头。湖北率先以“招生考试制度”为改革突破口,实施中职、高职“3+2”和“五年一贯制”改革;建立从专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人人皆可成才。
破除招生难题,是此次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李鸿忠一再强调“以用立业”的发展观点。以用立业,重在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以‘革自己的命、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的决心简政放权。”这是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作出的郑重承诺。他认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内涵、内生式发展。
此次改革,湖北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学生、师资、办学、就业等多个维度构筑现代职教体系蓝图。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新型“学徒制”的建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亮点。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对口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形成“校中有厂、厂中办学”教学组织新模式。
滞后的教育管理体制长期掣肘着职教的发展。改革明确指出:2015年起,全面下放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审批权,全面下放招生计划核定权,全面下放招生范围核定权。
“要突出政府职能,加强统筹落实改革方案。”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强调,要在实践中把职业教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困局:现代职教体系遭遇传统“文凭崇拜”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普遍对职业教育兴趣不大,职业院校招生难现象时有发生。
截至2013年底,湖北省有高职院校56所、在校学生56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513所,在校生51万人。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下,大部分职校学生就业以后,再无深造可能,一旦触及文凭“红线”,职业生涯只能流于低端产业链。
湖北是传统农业大省,而从湖北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看,100多万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中,主体来自农村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县域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学生占比平均超过90%,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占比平均在70%左右。
“如果农村家庭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充分就业,转变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也会为整个家庭带来变化。”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说。
从招生到就业,职业教育始终难逃“文凭崇拜”的怪圈。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捉襟见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良莠不齐,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职校招生越发困难。受“文凭”掣肘,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未来:职业教育期待“有教无类”的回归
破除职业教育发展的沉疴积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湖北在职教改革方面先试先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全国首创了“技能高考”“中职资助制度”和“楚天技能名师制度”,一批湖北特色的明星职校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技工学校结合铁路行业特色,进行了课程改革。学校以在建工地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把生产岗位当成学生的实践课堂。几十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3万多名高技能型人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湖北职教发展的一个缩影。学校结合黄冈农业大市的背景,“与十县对接”,开设人才“订单班”,还建立了湖北省农民大学生培养基地,为当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大学生数百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和技术带头人。
困则思变,变则通幽。在职教改革的路上,湖北省先试先行,探索职业教育“有教无类”的本质回归。(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姚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