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活着之上》(长篇小说)
载《收获》2014年第6期
继《沧浪之水》直面当代知识分子在权力、现实面前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困惑之后,沉寂经年,阎真推出新作《活着之上》,以锋利笔触展示高校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小说写了主人公“我”——历史学博士生聂志远从读大学到去高校任教,直至评上教授20年间的经历,在面对各种诱惑的过程中,他所作出的艰难抉择以及对人格、精神、底线的坚守。其中,对高校腐败的内幕、不学无术的投机钻营分子的刻画,入木三分。而以“我”为代表的有良知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一丝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阎真说,这是《活着之上》的“文眼”。
王蒙等“张贤亮纪念专号”(特辑)
载《朔方》2014年第11期
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后,文学界内外的纪念文章、全国媒体的追述文章很多,从各个时间段、各个角度回忆了张贤亮坎坷而传奇的人生。作为张贤亮文学生涯的“福地”,《朔方》(原《宁夏文艺》)推出全彩印刷的“张贤亮纪念专号”珍藏本。其中,既收录了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冯骥才、陈忠实、高洪波、莫言等的挽联、短章,又有冯剑华、李东东、朱又可等的怀念文章,并精选张贤亮一生大量珍贵照片、生平和创作年表、经典作品和语录。《黄河文学》第11期亦发表一组纪念特稿,由郭文斌、郭红、牛学智、陈超君等宁夏知名作家评论家撰写,有不少私人交往中的小细节,亦别有特色。
李俊虎《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长篇小说)
载《芳草》2014年第6期
编者按说:红军东征是一次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战役,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通过这两条脉络的叙述,首次全面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塑造了毛泽东、张学良、杨虎城等一百多位人物的鲜活形象,史诗般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的伟大意义。恰逢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到来之际,此作同时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意义。
季栋梁《以张艮为例》(中篇小说)
载《江南》2014年第6期
宁夏“新三棵树”代表作家之一的季栋梁,在中篇小说《以张艮为例》中继续执着于他对农村、农民和土地的深情注视。该小说以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张艮在征地运动中的人生片段为范本,刻画了几代人对土地的深情,农民被迫脱离土地时的深切无奈和疼痛,以及在土地流转中暴露出来的基层矛盾和三农问题。曾有论者在评论季栋梁近作长篇小说《上庄记》时称,季栋梁接续了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传统,在解决问题时亦不回避辛酸的无奈,而正是此吊诡之处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冷峻和理想主义的温情。此中篇也呈现了同样的特质。
梁实秋、张晓风等“金钱那些事儿”(散文一组)
载《台港文学选刊》2014年第11期
该专辑集纳了梁实秋、郭良蕙、廖辉英、张晓风等12位台港作家关于金钱的短散文。或有形而上的哲学分析,或有细致的生活故事,短小易读,从中既可略窥各位名家的“金钱观”,也是点滴生活的精神洗礼。
黄青松《毕兹卡族谱》(长篇小说)
载《花城》2014年第6期
毕兹卡,是土家族人的自称。编者介绍称,小说“叙述了土家族花桥地区百年历史中发生的跌宕故事。花桥的传说和习俗穿插其间,花桥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很好的比照。保留了土家族方言的一些特色,很好地还原了几代人的生活场景和生存哲学。”(萧玥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