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江苏淮阴师范学院1996级学生徐则臣连续获得“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祝世宁也来自该校。
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缘何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学院坚持学生立场,立志办有温度有情感的本科教育。”淮阴师范学院院长朱林生一语中的。
“我问刘老师上课为何总是提前到班,她说喜欢看着我们一个个走进教室的样子。”打开淮阴师范学院的校园网,一张张配有教师图片的学生课堂日记格外惹人注目。日记记录着老师各具特色的上课风格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与教诲。
这种以学生日记体记录课堂的形式在淮阴师范学院已持续多年。今年10月,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方式,学院还在校园网头条位置推出《听课记》栏目,每周1集,1集4篇,4集报道构成1季,以学生的视角,多侧面呈现老师、学生的风貌和日常课堂生态。《听课记》栏目推出两个月以来,在全国高教界产生巨大反响。“学生日记不是冷冰冰的监控与测评,而是对课堂的客观记录,是对老师带着情感的评价。”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说,淮阴师范学院《听课记》为全国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美的大学文化在课堂,以学生的视角呈现师生的风采,既能记录课堂教学的精髓,也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汉清说。
为提高办学质量,淮阴师范学院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价,早在十多年前,学院就推出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学生举报制度,建立完善学生信息网和校内基本教学状态数据库。
为化解监督带来的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隔阂。淮阴师范学院智慧地推出三项措施,即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视导组帮扶制和学生日记欣赏制。
有效的监督促进了学院师德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学院有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0人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江苏省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和“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多年来,学院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理想情怀的培育。
每年12月初,学院都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已坚持24年,竞赛的内容包括粉笔字、教学能力等基本的“十八般武艺”。
长三角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朱婧老师是学生课堂日记中的常客:“朱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常教育我们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志存高远、博雅多才。”同朱婧一样,学院全体教师都以一言一行教育学生要有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此外,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创建“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奖学金”评选活动。目前,学院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已在江苏全省推广,并和学院关注中间群体的“草莓训练营”一起,双双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朱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