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七个月零四天》:现代京剧里的“两路精神”

    作者:张武明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2日   14 版)
    京剧《七个月零四天》剧照

        但凡成功的戏剧作品,特别是京剧现代戏,总会蕴含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直白地宣示而出,而是用艺术的手段,让观众在欣赏中自然感受而获得的。剧作的艺术性愈强,主题思想也就愈能感染人,这就是业内经常提及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好戏标准。由著名词作者朱海编剧,国家一级编导邢时苗导演,国家一级作曲朱绍玉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高广健、刘文豪以及著名杨派老生李军等担纲主创主演,青海省演艺集团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现代戏《七个月零四天》就是这样一部成功之作。该剧成功展现川藏、青藏公路建设的“两路精神”,使久违了的当代筑路英雄模范人物登上了京剧舞台,回到观众心间。主创们大胆尝试,恰当处理京剧艺术继承发展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艺术风格,对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部戏的成功与选材立意不无关系。《七个月零四天》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率领两千人的筑路大军勇闯生命禁区,以热血铺就通天“神路”这一在青海已家喻户晓的真实事件。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的重要批示,更是提振了全国人民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所以,在川藏、青藏两条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能在舞台上看到这段历史的再现,成为人们的一种期盼。可以说是观众与艺术家心心相印,共同铸造了这一艺术成果。

        该剧不求故事完备齐全,更不搞人海战术,始终围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展开,既保持故事脉络的清晰,又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既注意英雄群体的塑造,又赋予慕生忠、驮工小韩等主要人物更多的笔墨。主创把整个事件压缩到序、尾和五场戏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只有六人,每场戏都以慕生忠为中心,一环扣一环,每场都有一个小高潮,至第五场小韩牺牲,形成全剧的最高潮。

        不少戏曲现代戏的布景道具堆满舞台,唱、念、做不讲节奏,看不到表演程式的化用,严格讲也就是话剧加唱。所以,我不止一次呼吁:戏曲剧目的创作演出必须要戏曲化。在这方面,《七个月零四天》表现得很好,舞台上没有一片景片,只有几条白布从台顶吊杆垂至地面,在灯光的配合下由相应演员用手势掌控变换,时而幻化为风雪,时而幻化为帐房。还有一队合唱队,通过合唱和队形变化,幻化出雪山、道路及战士等形态,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段精炼了时空转换过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无数筑路人征战的青藏线上。该剧的音乐从唱腔、器乐曲到乐队伴奏,在烘托剧情发展与人物塑造的同时,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尤其是把藏族的弦子、拉伊及青海花儿等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化入其中,使音乐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这种勇于吸纳、锐意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

        京剧作为综合艺术,各艺术部类的完美配合固然重要,但决定剧目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七个月零四天》中慕生忠的扮演者李军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塑造人物,甚至可以运用道具铁锹来表现其思想情感的变化,让人惊叹。在慕生忠痛感西藏所需物资无法运达、决心修好青藏公路时,他在铁锹柄上刻下“慕生忠之墓”,表达誓死修通此路的决心。西进到离省会西宁800公里处时,需要为此地命名。在人们的期待下,他稍加思考,舞动手中铁锹,有力地戳在地上,有节奏地喊出“格尔木”三个字。此外,剧中扮演驮工小韩的花脸演员李为群和其他几位演员也都能胜任自己的角色,为全剧的成功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七个月零四天》的成功,与邀集多方面的高端人才参与主创主演有直接关系。在当前主创人员普遍稀缺的情况下,采用强强联合、成果共享的做法对创编精品力作乃至整个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通过名人名家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壮大本土创导表演队伍,逐步“硬翅膀,放单飞”,在实践中培养一支“不走的文艺团队”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作者为青海省文化厅原副厅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