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以出版国内人文、社科学者原创新著为主的学术丛书。从1994年出版第一辑以来,基本每年一辑,每辑6至8种新书。迄今,已经推出了15辑,共计百种之多。其中许多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或称处女作,大多也成为他们各自的成名之作。丛书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说:“丛书是国内唯一长期出版、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丛书,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代表高水准学术研究的品牌。”
跨国跨界以助力中青年学者
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之后,我国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日渐成熟。三联书店适时地策划出版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专门着眼于中国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说:“从1986年开始,三联书店独立出来,做的第一套书就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此后又出版了很多学术译著,翻译作品占到了出版总量的七八成,而我们需要一套中国学者原创的书,以推动青年学者成长。三联书店向哈佛燕京学社建议资助中国国内学者出版其学术成果,他们觉得这个建议不错,比资助学者赴美留学有意义。”
在丛书创始的1992年到1994年间,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是著名汉学家韩南,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帮助中国的年轻学者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他很了解,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者,第一本书是最难出版的。当这个想法与三联书店的建议碰到一起时,“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很顺利就诞生了。董秀玉和韩南可以说共同策划了这套丛书,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常常往来于中美两国之间的朱虹、赵一凡,也贡献不小。
韩南之后,杜维明继任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据董秀玉介绍,有一次杜维明到三联书店座谈,说起哈佛燕京学社本想找一家中国境内的大学出版社合作,最终确定与三联合作,可以视为一次“风险投资”,最初设想能有30%的成功率就很好。后来证明,这项合作是完全成功的。
只求学术而不求闻达于世间
在书稿的选择上,丛书注重软硬搭配,不一味地出版哲学、社会学方面专深的著作,也不片面地突出研究课题的可读性、现实性。丛书很欢迎跨学科、使用新方法的研究成果,有关传统研究课题的著作则希望具有突破性。
丛书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生前多次主持丛书的评审会议,对确定丛书宗旨和发展方向,做了很多重要的奠基工作。1997年,季羡林曾提出:“丛书从构成上说,选题宽而无形中又有重心。综观已推出的30种,包罗古今中外,表面上似紊乱无序,实则有序。我们既回顾,又前瞻。回顾是为了鉴古知今,前瞻是为了看清学术发展的前途和道路。我们既有中,又有西。有中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有西是为了鉴外以知中,求得他山之石。我们对国际上一些新兴学科,特别予以关注,不是单纯地为了与世界学术接轨,而是志在要世界学术同我们接轨。”
在具体工作中,丛书编辑孙晓林说,目前丛书的人文色彩比较重,哲学、历史方面的著作偏多,编辑们有意想拓展社科门类,涵盖经济、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但受到三联编辑部整体方向的局限,人文以外的多学科发展得比较慢。另外,也有学科内部的原因,“比如文学方面的书近年明显较少,我们也分析了当前的文学研究,发现不少优秀的文学领域作品在往思想史方面走,不是纯粹的文学研究了。像社科院外文所的钱满素,写的是《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盛宁写的是《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孙晓林希望丛书能多学科平均发展,给每个领域的学者都提供平等的机会。
丛书中很多著作的学术生命非常长久。例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自出版以来每年加印一次,目前已经印刷了16次,总印数达8万册之多。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倪梁康的《现象学及其效应》、张祥龙的《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杨念群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等二三十部作品,也不断增订、修订,再出新版。
应和中华文明复兴时代诉求
值此丛书出版20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修订版的出版规划,以精装的方式出版丛书作品的修订版,首批7种在2014年出齐,文学方面有石昌渝的《中国小说源流论》、黄梅的《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哲学方面有慈继伟的《正义的两面》,史学学科有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荣新江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和邓小南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丛书第三任责任编辑曾诚介绍说:“丛书的修订版,是长期的出版计划,今后丛书作品都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提升和新的生命力。”
在得到国内学术界好评的同时,哈佛大学也给予高度认可。哈佛燕京学社董事会对丛书质量一直很满意。据赵一凡介绍,在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原主任傅高义的推动下,哈佛大学曾开展了28个对华项目,其中“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两次受到哈佛大学的嘉奖。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是美国东部最著名的东亚图书馆,该图书馆藏有全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收藏“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已经成为该馆的标准程序之一,供美国研究者了解中国当代学术进展之用。赵一凡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是一段延续历史、开拓未来的国际交流佳话,同时也是中国学术界、出版界与外方合作的一个典型成功范例。”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这20年,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获得了出版同业、学界、读者的认同。对于未来,如今的丛书主持者们并未忘记当年季先生所说:“不是单纯地为了与世界学术接轨,而是志在要世界学术同我们接轨。”在三联书店为纪念丛书20年而印制的书目扉页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展望未来,丛书将稳健地推出新著,推举新锐学人,推进更具根本性的研究课题。丛书的出版,将更深层地应和中华文明复兴的时代诉求。”(本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