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两岸文化交流的同中之异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贾磊磊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0日 06版)

        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文字语言。然而,两岸之间并不因为这些文化的交流就可以畅通无阻了。虽然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文字,但现在大陆书写汉字用的是简体,台湾用的却是繁体。同一种文字语言,使用的却不是同一种书写方式和印刷文字。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两岸之间不能用一种通行的语言符号系统表达与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势必在国际上会造成中华文化的两个版本。这不仅会对双方的交流造成人为障碍,而且还会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附加的隔阂。

        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资源,它的有效传播、特别是国际化传播必须通过一种双方能够共享的符号体系才能够实现。在今天,尽管通过汉字进行文化交流的难度较高,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文字依然是可供他们选择的可靠路径。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台湾与在大陆得到的文化历史可能是两个不尽相同的版本,更不用说那些并不了解两岸历史的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可能会产生更多偏差了。所以,两岸应当尽快改变汉字符号在两岸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化表达,消除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中的不同书写方式,打破两岸乃至在国际文化交流间的技术壁垒,这对于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都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进而言之,由于两岸之间不同的文字书写方式,我们对于西方语言的翻译,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汉语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于西方经典文化的译著,常常不能在一个共享的学术框架、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下进行。现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个院校之间的互访也不断增加,可是,双方在讨论一个共同命题的时候,使用的却是两套学术语汇。这种各说各话的现状在客观上对两岸的学术与文化交流造成了不必要的技术性障碍。要想解决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可以组织两岸的学者共同编著一部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汉译词典工具书,来整合我们对于外来语的翻译与学术表达。

        我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可是,我们却没有共同的历史学,哪怕是对1911年以前的历史,也没有一部能够获得两方共同认可的历史教科书。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可是,我们却没有一部通用的汉语词典及英汉词典,使我们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两个不同的体系,对内对外都不能够通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尽管这些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可是,距“两岸一家亲”的愿景尚有诸多的坎坷要跨越。这要靠两岸人士携手并肩,共同迈进。特别是此次海峡文化发展论坛建立的学术对话机制,更应当在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起到化解屏障、消除隔阂、铺设道路、架设桥梁的积极作用,为海峡两岸文化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