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艺文品聚

    破艺术之禁锢 展生命之不屈

    作者:黄梅 洪海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0日 12版)
    家园 缪惠新作

        不久前,浙江画家缪惠新现代绘画艺术展在上海美博艺术中心举行。这次画展是缪惠新自1983年开始绘画以来的第十九次个人画展。

        看缪惠新的画,总感觉他的作品里有一种似水的流淌之感。每一种色彩里所氤氲的气质,都像水波一样流淌着。甚至人物的造型也是流淌的。这种刚中带柔的感觉,不仅是外在形象的显现,也是人物内在性格的表达。我一直猜测,这种如水流动的感觉或许源自他生活的那片水域。他老家的门前就是碧水微澜的千亩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亩荡的水润泽了一个画家,一刻不停地流进他的血液里。

        看缪惠新作品的第一感觉是,画里人和物的形态与现实相比相去甚远。你无法以一种常规的印象去丈量它们。但在久久的凝视当中,你就会转而习惯这种印象,甚至觉得它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变了形的形体实际上已经融入了画家对事物的认知、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内心感情的独特表达。它们自成一个内在的平衡与统一。

        缪惠新不喜欢循规蹈矩。他在作品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很多时候都打破了一些色彩搭配的传统禁忌。比如大红配大绿,一条胳膊上有数不清的颜色……其实这些都是他为表达对象所标注的特别的色彩。任何时候你都无法预计,画中的哪个部位会蔓延出色彩的创造力,仿佛任何一种色彩都有可能破土生长。如果仅用头脑中几种约定俗成的色彩储备,是很难跟上作品色彩变化速度的。徜徉在他的画中,也许人们再也记不起还有什么没有被诉说过的色彩了。

        他的很多作品都喜欢运用块面结构。我们在聆听着块面之间的转换节奏时,那些沉睡的块面,便伴随着不同色彩的表情,在相互协调、呼喊中醒来。但站在稍远的地方统观整幅画的画面时,你又会发现它往往只集中在一个点上,触发你想象的神经。它会让你感觉到这个点,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性,所有画面以外的空白,都是它的一部分。粗略地看他的每一幅作品,你几乎不知道它在述说什么,你怀疑它与生活的联系。可当你继续注视、继续等待时,便有一条条丝线渐渐浮现出来。无比丰富的表情,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群人的综合。

        如果把他的多幅作品叠放在一起,我们会越加清晰地看出它们与生活的联系。画面上每一个特定的场景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生活场景:乡村、水生、家园、天空……每一个人物弯曲的姿态里,都隐藏着一股无形的弹射力,仿佛会随时迸射出一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与困苦抗争的不屈的力量。

        有人说缪惠新的画里有梵高的影子,有人说他像夏加尔,甚至有人直接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但我认为,这些称谓只是赋予了缪惠新的画一些表面特征,他的画作最动人的一点就是:他为朴素而不可遏抑的生命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质朴的生活场景、激情迸射的生命力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翅膀,这三样是他的作品所共有的因子。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说:“艺术是那些能勾起艺术家某些回忆,让他浮想联翩、唏嘘感叹,甚至被他艺术加工升华到更高境界的客观事物的再现。这些事物身上,依附着艺术家记忆的灵魂。”我所认识的缪惠新,就是一个把自己率真的灵魂融化在洁白的画布上,融化在七彩的颜色里的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