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7日 星期日

    教育不能慢待任何一个孩子

    ——沈阳市皇姑区倾力打造“教育公平大区”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7日 04版)

        2013年8月26日,是辽宁省沈阳市光明中学新生报到的日子。校长谭学颖早早来到校门口,期待着人潮涌动的情景。可是从早到晚,她以往在虹桥中学司空见惯的喧嚣场面一直没有出现。校门口冷冷清清,偶尔见仨俩骑自行车、推三轮车、开微型货车的家长把孩子送来,报完名就走了。计划招生400人,结果只招上来240个。

     

        虹桥和光明,两所中学相距不到5公里,只因为一个是名校,一个是薄弱校,竟有如此天壤之别,这让在虹桥中学当了5年校长的谭学颖很是震惊。

     

        “每个孩子都有价值,教育不应当慢待任何一个孩子。”日前,谭学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皇姑区在2012年启动的教育均衡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良心工程。”

     

    “收入不公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人一生”

     

        沈阳三洞桥是和平区和皇姑区的分界线,桥上一直立着一块牌子:进入皇姑区,禁止鸣喇叭。因为皇姑区是学校密集的地方。

     

        皇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王云告诉记者:皇姑区不仅云集了沈阳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是辽宁省政府所在地,被称为“首府之区”。全区有中小学生6万多人,在职老师5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区。

     

        “收入不公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人一生,教育大区首先应当是教育公平大区。”2012年,区委书记李松林刚一上任,就提出了教育均衡问题,教育局很快形成方案,明确要求: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组建教育集团的方式,重组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校际之间差距,实现“规范名校、做强弱校、做精小校”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名校合并弱校,名校长充实薄弱校

     

        沈阳市第12中学始建于1947年,农民工子弟占40%。皇姑区将12中与153中学合并,然后共同归入重点校43中学,通过实施共同体式松散型教育集团化办学,让新12中与名校共享共建。

     

        万方小学原来就是田义村的小学,区里将其改造为重点校珠江五校实验小学梦田校区,在干部调配和优质教师分配上,向实验校倾斜,并投入近50万元,让学校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据王云介绍,2012年以来,皇姑区先后合并了8所小学,4所初中,选派了8位名校长充实薄弱校。

     

        在2014年皇姑区举办的中学教学标兵评比大赛中,新12中有19人获得一等奖,学校骨干教师、名师、首席教师、模范工作者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

     

    老师有“改变孩子命运”使命感

     

        向工街小学校长李莉,从事教育工作23年,一直坚守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往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最差,开英语课、计算机课都比别校晚两三年。”李莉说,2012年以来,李松林亲自把向工街小学作为联系点,全力支持,学校软硬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有两个班在平房上课,现在全部上楼;以前老师上课拎个小黑板,现在用上了电子白板。

     

        “以往,农民工子弟扎堆的学校,很难招到城里孩子,学校90%以上都是农村孩子,现在,学校条件改善了,质量提高了,附近居民都把孩子送来了。”李莉说,目前,向工街小学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基本上各占一半。

     

        谭学颖告诉记者:去年左招右招,才招上来240人,今天开学第一天就来了365人。其中有一对去年从这里转走的双胞胎,今年双双回到光明中学。

     

        “在好学校,老师很难有‘改变孩子命运’的使命感,因为家长早把孩子未来规划好了。到了薄弱校就不一样了,家长大都在为生计忙碌,根本顾不上孩子,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使命感就强了。”谭学颖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