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新展大观

    罗丹雕塑回顾展登陆国博

    本报记者李韵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8日   09 版)
    1893年创作的巴尔扎克头像
    石膏的《思想者》本报记者 李韵摄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李韵)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收官之作,“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2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规模的罗丹艺术展。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在中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法国19世纪雕塑艺术巨匠,他当之无愧地代表着法国艺术的巅峰,其代表作《思想者》更是家喻户晓,而《罗丹艺术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称自己就是受益者之一。此次由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的“罗丹雕塑回顾展”,通过四个部分139件罗丹博物馆馆藏的罗丹传世名作,回顾这位被称为“现代米开朗基罗”的伟大雕塑家的艺术历程。

        走进展厅,迎面一件石膏的《思想者》,让人瞬间便沉浸到罗丹的世界里。在展览的第一部分“早期岁月”中,观众可以了解到罗丹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在这里,《青铜时代》可谓是知名度最高的作品。这件石膏涂虫胶漆的人像,创作于1877年,但时至今日仍浑身散发着金属的光泽。据说,由于这件雕塑太写实了,当年在巴黎展出的时候,被认为是用“实体翻模”塑造的。而最终,罗丹获得了巴黎雕塑界的认可。这件《青铜时代》也就成为第一件反映罗丹风格的雕塑作品。

        名人雕像和历史性题材雕塑是第二部分“雕塑家的诞生”的中心内容,如《加莱义民》《亚当》《夏娃》都是1880年到1890年十年间的代表作品。在展厅的核心部分,罗丹的传世之作《地狱之门》单独呈现。陈履生介绍,由于此雕塑原作体量过于庞大,展览仅展示罗丹制作的三个雕塑局部(地狱之门门楣石膏原稿)与缩小版的第三稿。为还原雕塑的宏大气势,展厅以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地狱之门》实景为背景,而墙面上的罗丹墓地的巨大图片,凸显了生与死的主题。

        第三部分“渐臻成熟”则通过《维克多·雨果像》《巴尔扎克》《惠特勒缪斯女神》表现了罗丹逐渐走向象征主义艺术风格,极简却气势磅礴。一系列人像的变形处理也完善了这一主题。

        最后一部分模拟出了罗丹的工作室。这里展示的一组作品,体现的是罗丹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使用的包括肢解、组装和放大在内的处理方法,而这些方法在20世纪为大量现代艺术家所广泛采用。

        本次展览展出了罗丹不同材质的作品,既有常见的青铜、大理石的,还有61件石膏的。陈履生说,由于天性脆弱,罗丹的石膏很少离开罗丹博物馆到国外巡展。此次展览展出大量的石膏雕塑,公众可以近距离深入了解罗丹的创作过程。展览还设置二维码导览和微信导览,观众可在展厅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国家博物馆微信(ichnmuseum)获取导览信息。

        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3月22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