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首条家训长廊——“客家古邑家训长廊”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园登场。
作为广东省河源市正在开发弘扬的“家训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00余个姓氏家训在这里“走出”族谱,由全国百名书法家采用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镌刻在黄腊石上,形成600多米的家训文化长廊,广大市民可以一边诵家训,一边赏书法,一边观奇石,在休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正如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伏青所言:河源家训长廊找到了文化的根,把准了群众的脉。
近年来,河源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程来抓,深入挖掘家训文化,精心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传递崇德向善、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正能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3年,河源市委宣传部发起征稿活动,并发动全市干部群众搜集、报送各个姓氏家训。活动持续半年时间,共搜集到有关家训稿1000多篇,经过报送、筛选、整理、认定等程序,最终确定了首批100多个姓氏的家训。
“家训文化是‘客家古邑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河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表示,河源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客家古邑,全市现有的840个姓氏中,相当部分姓氏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祖训家规,其核心为“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俭、和、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家训还是很管用的。”河源市连平县司前村村支书吴林新说,村子自2005年以来无一宗群众上访事件和刑事犯罪案件,这与村里的“八条家训”很有关系。“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600年来,口耳相传的八条“吴氏家训”,一直哺育着这座安静祥和的小村庄,让村民树立起淳朴的民风。
“将家训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家训文化的传承至为关键。”吴善平表示,在弘扬家训文化时,要充分把握“五个融入”:融入青少年教育,把家训书籍作为河源市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乡土教材,引导学生传承家训文化;融入家庭美德教育,让家训文化进家庭;融入文艺创作展演,采用吟诵、舞蹈、竹板歌、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编演文艺节目;融入党风廉政教育,宣扬廉政文化,进党员、机关、基层道德讲堂;融入文明创建活动,将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与家训文化相结合,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蓝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