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关乎孩子的心灵和精神成长的大事,更直接关乎我们的明天与未来。目前,中国儿童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容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缺少创新。作品不能创新,也就失去了文学的意义。”11月22日,在江苏苏州举行的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活动上,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国际格林奖”获得者蒋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儿童文学给孩子们种梦
“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儿童文学,和它的教育性分不开。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给儿童心灵成长以美的滋养。”今年90岁高龄的蒋风说,他上小学三年级时,数学老师送给他一本文学书,使他爱上了儿童文学,并影响了他一生。
“现在有的孩子害怕、讨厌写作文,写不出东西,因为他们眼里没生活,心里感受不到生活,这和文学阅读密切相关。”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认为,成年人应带领孩子去阅读,引导孩子用探究、追问的眼光观察世界。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会写我们小孩子喜欢看的书?”
面对孩子的提问,王一梅总会这样回答:“小蝌蚪有尾巴,而青蛙没尾巴。那是不是有的青蛙会记得自己小时候有尾巴,有的忘记了?而我,就是那只记得小时候有尾巴的青蛙。”
保存儿童文学的纯真很重要
“时代呼唤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蒋风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坚持文学性和儿童性,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努力考虑儿童的接受性。王一梅认为:“儿童文学要有趣味性,要有文学的审美。没有文学审美,作品达不到感人的境界,孩子也是不喜欢的。孩子对审美有天然的感受力,凡是美的、好的,都能感动孩子。”
昆明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余雷认为,作为作家,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为自己设置最鲜明、最敏感的“道德底线”,不能把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呈现到儿童面前,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被市场和出版商“绑架”,使得儿童文学充满铜臭味。“尽量写得慢一些,写得精致一些,保持儿童文学的纯真。”
随着读者的自由筛选和家长、老师的介入,市场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从鱼龙混杂慢慢变得有序,这也使得中国的儿童文学往更好的方向生长。“这就倒逼儿童文学作家更加自觉地去写回归人性的、积极向上的作品,挖掘美的情怀和人性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而不是一味迎合热闹的市场。”王一梅说。
高校应重视儿童文学教学
过去儿童文学被认为是“小儿科”。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在很多高校,儿童文学仍然是边缘学科。贵阳学院副教授马筑生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规定,师范院校必须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但实际开课的院校少之又少。温州大学教授吴其南也告诉记者,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主力,原来主要是在中等师范学校。但随着中师向高校过渡,有些儿童文学师资流失,儿童文学的教学变得很困难。
“提高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迫在眉睫。”马筑生说,儿童文学是一个整体,包括教学、研究、创作、图书出版等,其中最薄弱的就是教学。除了北师大、浙师大,其他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都比较单薄,有的甚至把儿童文学课程砍掉。
在这种状况下,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怎么跟孩子们相处?”王一梅说,现在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学老师、幼儿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诗人韦苇说,目前,还有一件事应引起足够重视,那就是儿童文学的示范朗读。“学生的儿童文学接受,首先是从老师的表情朗读开始的。”在俄罗斯的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的教师表情朗读是一门课程,但在我国基本上没有院校这么做。“我们的儿童文学教师不应该迷信理论的系统讲述,而是要去钻研儿童文学文本本身。通过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朗读,把作品本身的精神力量充分表现出来,进而去影响孩子,这比讲解更重要。”韦苇说。(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