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一堂特殊而生动的党史军史课

    ——国防大学开展“弘扬长征精神 推进改革强校”主题活动侧记

    本报特约记者 褚振江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6日   11 版)
    娄山关(油画) 全山石作
    左上图:参加“弘扬长征精神 推进改革强校”主题活动的国防大学50余名将校军官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出发前在遵义会议旧址合影。杨俊光摄
    国防大学50余名将校军官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在土城战役青杠坡战斗遗址,开展现场教学。 杨俊光摄

        黔北山水,刻下前辈铿锵的足迹;战火硝烟,铸起先烈英勇的雕像。

     

        今年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80周年,也是国防大学前身——军委干部团成立并随行主力红军长征8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弘扬长征精神,11月中旬,国防大学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推进改革强校”主题活动。在这一活动中,50余名将校军官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追寻红军足迹,缅怀先烈,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寻根溯源、饮水思源。

     

    在娄山关战斗遗址,重温红军将士的铁血魂魄

     

        11月10日,国防大学50余名将校军官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从遵义出发,一路往北,地势渐渐陡峭。大娄山“山势绵亘,横蹲数百里”,像一条巨龙飞腾于茫茫云海之间。娄山关,雄踞于娄山之巅,北踞巴蜀,南扼黔桂,当是咽喉之地,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陈列馆里,摆放着一幅复原的战斗画面。穿越历史烟云,大家从画面中读到一段历史——刚刚在遵义会议中确立领导地位的毛泽东用兵如神,一渡赤水,插入云南扎西;二渡赤水,占领贵州桐梓。而处于桐梓、遵义交界的娄山关便成了两军争夺主动权的主战场。1935年2月,娄山关守军凭险顽抗,彭德怀奉命率红三军团面对黔军四个团的兵力,两翼包抄,绕道迂回,白刃拼杀,出奇制胜。

     

        历史的烽火硝烟虽然散尽,但雄奇的关隘仍显得苍凉悲壮。大家拾级而上,登上海拔1500米高的娄山关小尖山山顶,面前赫然出现一道齐腰深的战壕,这是当年的“黔军”工事,后被红军攻占,至今仍保持着原貌。今有碑镌刻: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

     

        站在云雾飘渺的山顶放眼远眺,仿若耳畔又传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豪情吟唱,隆隆的炮声,累累的弹痕,无不清晰地记录着逝去的烽火岁月。

     

        “前辈们已经完成了他们奔跑的路程,那是铺满了血与火的路程。”战略教研部副教授吴琼说,站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军人的血性和魂魄,感受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在青杠坡战斗遗址,领悟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的先锋意识

     

        雾霭茫茫中,当年土城战役青杠坡战斗遗址显得十分静谧。在青杠坡的制高点——银盘顶,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写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分外夺目。

     

        国防大学党史专家刘波副教授现场支起土城战役及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要图,在山麓间给大家现地授课——

     

        长征中的干部团,是一所培训红军干部的流动军校。1935年1月下旬,干部团在这里同国民党军在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中鏖战,血染习水河……干部团伤亡100多人,连长牺牲了3个。土城战役,是我军军事史上最具英雄气概的一幕:中国共产党后来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八位元帅,一百多名将军,当时全部参与了这场战役。

     

        讲到此处,刘波副教授意味深长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长征途中,敌机扔下的传单上写道:“红军的道路就是石达开的道路”“朱毛要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了”。干部团军事教员宋时轮看完传单,因势利导,先给大家讲了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历史,然后问学员们:“同样是树,为什么大风一刮有的倒了,有的就没倒?”随后,他给出答案:“这主要看树根在土里扎得深不深。我们红军的队伍也有根,它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参观四渡赤水纪念园,大家屡屡听到这样的故事:在行军的时候,党代表走在后边,替士兵背枪,和士兵共甘苦。士兵对党代表是很拥护的。如果下个命令,没有党代表的署名,士兵对这个命令是要怀疑的。平时在生活中官兵一致,但在战场上却有许多“不一样”:打起仗来,党员冲在最前面;缺衣少食时,冻死的是军需处长,累饿而死的是炊事班的共产党员……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都牺牲在战斗第一线。

     

        走进这段历史,抚慰英灵,大家恍若听见当年长征路上的马嘶和枪鸣。“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这就叫行胜于言。”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李升泉在与大家的交流中说:“红军时期政治工作是党代表做的,党代表威信很高。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等基本原则永远不过时。”

     

    在息烽集中营旧址,重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11月13日,大家来到贵阳城北60余公里的息烽县城。抗战期间国民党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设立在此。

     

        “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走进旧址英烈事迹陈列馆,大家犹如重读一部血与火交织的史册。每个人神情凝重,似乎感受到回廊上还飘荡着痛苦和呻吟。

     

        半个世纪以前,在这块浸透先烈鲜血的土地上,一群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与黑暗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写下一部部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讲解员介绍,息烽集中营是当时军统所设3所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所。8年时间里,关押我党人士1200多人,600多人在此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

     

        巾帼英烈张露萍等7名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打入军统电讯总台,监听、搜集了大量情报,为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被捕后,他们都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后被集体杀害在息烽快活岭下。《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亲笔刻下“先忧后乐”四字的核桃树仍挺立在院中,令参观者驻足凝思。那位熟悉可爱的“小萝卜头”宋振中,是共和国最年轻的烈士。1940年,他还在襁褓中就随父母一起被捕,在息烽的铁窗中度过了童年。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看到这里,战役教研部讲师王铁难掩心中波澜:“在黑暗的囚牢和敌人的酷刑面前,一大批著名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志士,英勇不屈,正气浩然。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不朽的革命气节,令人感佩。”

     

        参观完陈列馆,年轻的防务学院讲师杨阳在留言簿上写道:重走长征路,并不只是体力的长征,更是一次精神的长征,是在历史时空的穿越中,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

     

        不久前,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习主席还曾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在返程列车车厢内召开的党小组会上,大家坚定地表示:擎旗自有后来人。体味当年红军将士探寻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情景,作为干部团的传人一定要发扬红军传统,永葆政治本色,争做习主席倡导的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军人。(本报特约记者 褚振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