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特别报道

    促进东亚共同发展

    ——解读李克强总理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成果

    杨厚兰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3日   08 版)

        日前,李克强总理应缅甸总统吴登盛的邀请,到缅甸内比都出席第九届东亚峰会、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和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并正式访问缅甸。李总理此次访问时间虽短,但亮点频出,与东盟领导人就地区和平发展与务实合作交换了意见,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将中国与东盟关系以及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推向更高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

        东亚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是东盟域外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发言的;10+1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第一个发言。通过两次第一个发言,李克强总理率先唱响中国“好声音”,得到与会国家的积极回应,展现了一位大国领导人的自信和智慧。李克强总理在东亚峰会发言中指出,东亚得以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东亚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方应深入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融合发展、共同繁荣。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局部冲突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更应珍视东亚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把握好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方向,促进地区和平安定,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深化经济社会等领域合作,为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东亚而努力。李克强总理指出,政治安全的关键是维护东亚和平稳定。中方坚定支持东盟明年建成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乐见东盟在东亚峰会中发挥主导作用,乐见东盟为地区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愿与地区国家一道,建设亚洲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10+1和10+3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直面所谓敏感问题,形象、深入地阐述了中方立场,给东盟国家再次吃下一颗定心丸。在谈到南海问题时,李克强总理重申了“双轨思路”,即有关具体争议由直接相关国家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中方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东北亚长期和平稳定,支持各方继续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中方支持峰会就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灾害管理等问题发表宣言或声明。李克强总理说:“邻国是不能选择的,彼此长相往来,低头不见抬头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中国古训说‘里仁为美’,只要我们始终秉持以诚相待、求同存异之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爬不过去的坡。”在谈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始终是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现现代化这个现实根本利益所决定的,决不因任何外界干扰或质疑而改变。

        李克强总理的宣示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他说,中方正与东盟国家商讨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就是为双方世代和平共处提供制度框架和法律保障。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拿出了一份内容厚实的“中国方案”,充分表明中国为推动东亚的繁荣发展和加强中国—东盟合作是“真出力”。在东亚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六大重点领域的合作建议,包括:推动东亚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东亚互联互通;扩大东亚金融合作;加强东亚减贫合作;推进东亚海上合作;密切东亚人文交流。在10+3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六点意见,包括: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金融合作水平;密切地区互联互通;深化民生领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渠道;加强卫生领域合作。

        加强东亚互联互通是中国和东盟可以互惠合作的领域。东亚峰会上,李克强总理又宣布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向东盟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启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二期30亿美元的募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李克强总理指出,应加强财金合作,尤其是完善清迈倡议多边机制安排,为地区短期流动性困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10+3会议上,为加强东亚减贫合作,中方提出“东亚减贫合作倡议”,愿出资1亿元人民币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中方将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3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为推进海洋合作,双方应以明年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为契机,应用好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上述这些举措为的就是共谋发展,加快地区互联互通建设,把双方合作的“蛋糕”做大。

        (中国驻缅甸大使 杨厚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