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与国家治理新理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相一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目标。如果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服务宗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在如下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公共文化服务不论是内容供给还是服务提供,都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保障文化权利,实现文化民权,培育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它尊重和认同公民文化权益实现,完全不同于以往自上而下的文化事业单位动员体系。在明确群众文化需求的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公共财政支撑能力为尺度,把需求和财政支撑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需求有效对接。以文化设施建设为例,一方面是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空间载体与文化设施需求大,另一方面是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利用率不甚理想。根据2012年5月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参与和文化需求调查”结果来看,11.3%的被调查者从来没去过公园;52.7%的被调查者一年内从来没去过图书馆;62%的被调查者一年内从来没去过剧场剧院;75.3%的被调查者一年内从来没去过社区文化中心。为此,要建立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完善既有机制,避免政府和公共机构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对应,既造成大量公共资金浪费和无效供给,又导致群众文化需求无法满足,有限公共资源难以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要尊重群众文化首创精神。从社会群体文化需求类型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既有基本文化需求或保障基本文化权利的生存性需要,又有发展性文化需要。政府提供的文化内容和服务在保基本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多样,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尊重地域和民族文化差异,在基本内容和服务标准化基础上,实现区域文化服务“多样化”,凸显地域特色,给老百姓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尊重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原有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重视利用地方和民间文化资源,推动社区和农村文化发展。此外,要在政策调适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建立需求调查反馈机制,自觉借助于新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各种智能数字终端,利用大数据技术,更精准地满足公众需求,实现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供给新模式。
鼓励群众参与文化管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共治
鼓励文化参与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特点,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性和民主治理的途径,全国不同地区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为更充分吸引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要在多方面创造条件。一是破除文化机构身份差别,积极培育各种文化类机构从事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文化领域作为高度依赖创新的行业,需要政府深化职能转变,给文化创造活动以足够的社会空间。“看得见的手”不能越界,避免抑制市场创新活动和民间活力,为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二是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文化管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强调政府主导下多元共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实现文化管理的社会参与。这就要求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机构管理中来,原有国有公共文化单位要剥离行政依附性,真正实现政事分开、取消级别,人员管理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契约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文化管理社会化改革。三是建立让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和平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身兼制定文化政策、经营和管理文化项目及设施等职能,要创造条件赋予公众参与政府文化工作绩效评估的权力。
公共文化服务要适应满足数字化时代社会公众的文化新需求
以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更看重实体项目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服务设施建设。但在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等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大大下降,怎么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提高政府财政投入有效性,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新要求、新方式,就成了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新课题。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要适应网络时代公众阅读、信息消费新变化新需求。信息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受到新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新载体格局影响巨大,特别是伴随着普适计算、移动网络服务的普及,给政府营造数字空间环境,文化服务和移动服务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随时随地即时可得,就必须在文化资源平台和跨界服务上寻求新的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从服务能力建设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跟人们需求和获得便利性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数字文化资源,在全国建立了系统性网络设施支撑体系,但由于实现利用必须限定在固定场所和固定设施,严重制约了设施和服务内容的使用率,提高既有文化服务效能问题非常突出。已经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运营设施网络的CMMB,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文化服务实现“最后一公里”亟须加强国家统筹,破除行业和技术壁垒,搭建一些新的数字化综合性平台,适应当前公众文化消费的新趋势和要求,特别是与移动化等趋势结合,提高文化服务的绩效。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公众需求导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调整政策和运作机制,达到强基固本,从根本上实现好保障好公众文化权益,最终提高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