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以来,辽宁持续干旱,旱情来势猛、程度重、影响大。全省58座小型水库干涸,341条中小河流断流,全省受旱面积2927万亩,14个市无一幸免,农民收入锐减似乎已成定局。然而,借助五级农业保险网络,全省预计理赔10亿元,这让受灾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老天不成全,保险来解难
辽宁西部紧邻内蒙古,“多风少雨,十年九旱”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年年抗旱年年旱,老百姓始终摆脱不了“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的怪圈。
据统计,今年辽宁全省1862万亩受灾作物参保。人保财险、中华保险、安邦财险、安华农险、中航安盟等相关财险公司分别成立了由省公司总经理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迅速启动大灾应急预警机制,紧急召开本系统全省视频会议,加强旱灾理赔调度。
人保财险辽宁省分公司组成检查指导小组,分区包片落实责任制,聘请农业专家,与地块农民代表组成联合查勘定损小组,开展损失评估和测产抽查,并引入稽查机制,严把合规关,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安华农险辽宁分公司采取整体摸查、选点抽查、逐地块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查勘定损工作。收集整理历年气象和产量资料,并按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降雨量与历年降雨量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灾害损失的等级和程度,努力提高查勘定损准确率。
“多亏了这笔‘意外’收入,帮我们度过灾年”
在今年旱灾中,农户王新宇承包的1500亩地块绝收。人保财险辽宁省分公司接到报案后仅用10天时间,便完成从查勘到支付的理赔全流程,是辽宁保险行业向农户支付的第一笔赔款。目前,该公司已支付辽宁省旱灾赔款55万笔,赔款金额2.9亿元。
中航安盟保险公司对阜新市承保区的4个乡镇、6个合作社和大户、30个村进行了逐户、逐地查勘定损,并使用GPS记录经纬度,以确保受灾地块的准确性和唯一性。8月27日,中航安盟保险公司将9万余元农业保险赔款送到彰武县平安镇红山村44户受灾农民手中,这是辽宁省遭受严重旱灾以来当地保险业发放的首笔农业保险赔款。9月3日,遭灾最重的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镇新房村的1700多亩绝收地块也完成理赔核算,中航安盟支付了44万余元理赔款。
辽阳县唐马寨镇老背河村有近430亩粮食作物绝收。正当村民发愁之际,8月底,农业保险机构将8.58万元赔偿款送到了村民手中。村民感慨:“多亏了这笔‘意外’的收入,帮我们度过灾年。”
服务网络“连成片” 保险服务“面对面”
从2008年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以来,辽宁省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农业保险机构市场运作、农民自主自愿参加农业保险的模式,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政策。2013年,辽宁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由25%提高到30%,并将辽西北三市设施农业财政补贴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减轻了农民负担。以水稻为例,每亩水稻农业保险保费为32元,各级财政承担保费的80%,农民个人承担20%,农民只需要投入6.4元,一旦发生灾情就能获得最高400元的赔偿。2008年至2013年间,省级财政共安排农业保险补贴资金7.68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达333.7亿元,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政策扶持引导下,全省种植业保险面积从2008年的115.5万亩增加到今年的3170.5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2%提升到62.6%。与此同时,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均纳入了补贴目录,在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基础上,开展了日光温室作物物化成本保险试点,增加了食用菌特色农产品保险。截至2013年底,各农业保险机构共支付理赔款22.1亿元。
如今,一个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保险经办服务网络在辽宁全省农村基本建成,各农业保险机构共委托全省7000多个基层相关部门协助办理农业保险,基本实现了服务网络“连成片”和保险服务“面对面”。(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