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8日 星期六

    管理人才需要跨文化思维

    ——首届“复旦全球领袖论坛”观点撷英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8日   06 版)
    刘畅摄

    编者按

     

        首届“复旦全球领袖论坛”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起并创办,特邀光明日报记者部联合主办。论坛主题为“汇聚中西,开启未来”,旨在会聚全球各领域的领袖人物,分享智慧,融通灼见。

     

        复旦全球领袖论坛的主讲嘉宾均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顾问委员会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智囊机构。首届顾问委员会由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李岚清担任名誉主席,陈至立担任委员会主席。委员会委员由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各国的政要、商界领袖、业界专家和著名学者组成。全体委员在关注学院发展、为学院提供前瞻性建议的同时,还通过复旦全球领袖论坛,与学院师生、校友分享他们的远见卓识,聚焦全球发展主题,揭示全球性挑战的应对之道,探寻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培育“三识三质”管理人才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绍勇)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全球的经济在开放中不断融合,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时代呼唤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要知和识并举,学与用相长,勇同敢结合。光知道不够,还要有独到的见解;光学习不行,还要能大胆实践;光有勇不行,还要敢于付诸实施。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知识、见识、胆识,同时还应该具备品质、素质和气质。对于管理人才的培育,应该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让学者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也让企业家能够走上讲台。

     

        发展商学院,就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子。“商”是主题,商学院围绕的是商业,探讨的是商务,进出的是商人。“学”是路径,能让很多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院”是舞台,商学院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传播商业理念、传递商业价值、传承商业精神的舞台。

     

    商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

     

    (瑞安集团主席 罗康瑞)

     

        经济发展对于世界各地来说都极为重要,它影响着地区繁荣和人口福利。步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已步入一个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使得其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转变为“世界工厂”。现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已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中国经济发展需结构升级,以打造创新和服务驱动的商业模式。

     

        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增长了中国企业和管理人才对于商业教育的强烈需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商业环境使得中国经济由过去闭塞的经济体转变成为开放型经济体。面对商业规则的分歧和人们的期许,我们需要采取更多元化的商业决策以应对东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新问题和冲突。

     

        第二,网络革命极大地降低了电子商务准入门槛,并为其创造了巨大的商机。例如,阿里巴巴的淘宝孕育了数百万名企业家,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新的技术去更好地抓住商机,进而提高经营绩效。

     

        第三,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以约10%的速度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使得其对于财富管理和私人投资的需求不断上升。为此,商业教育将不仅仅局限于为社会精英人士提供金融和管理的专业技能,对于知识型经济社会来说,具备这些知识也将有益于每一个社会个体。

     

    加强文化交流融合

     

    (提升国家软实力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谢国民)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5000美元,已进入小康,这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对此,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经济腾飞的结果。其实不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与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与力量越来越凸显,并渗透在整个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有句名言,叫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说明了经济与文化不能截然分开的道理。中国有五千年引以为傲的文明史,但决不能躺在上面故步自封。在当今全球经济时代,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一定要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与时俱进,增强国家文化的竞争力,更好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与各国文化交流融合中,中国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世界各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特别是民众间的文化交流,更可采取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方式,加快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相信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自强不息精神凝聚下,中国梦定能尽早实现。

     

    尊重文化差异 进而取长补短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策略管理协会终身院士 陈明哲)

     

        长期以来,西方文明主导全球思维、观点与制度的发展。随着中国再崛起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以前说“西风东渐”,现在则是“西方与东方相遇”,而且正在出现“东风西渐”。面对这样的态势,了解、尊重并调和中西文化差异,进而取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将有助于落实专业与人文的平衡、达到对立的超越与整合,并降低潜在的冲突与矛盾,最终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刘长乐)

     

        当下,全球文化交融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近代中国已从苦难磨砺中走向世界,儒家文明也已向现代文明转型,中华文化将以“包容开放”的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西学,也将以“为而不争”的文化智慧,扩大对世界的影响。近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外文化开放,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并走向世界,也将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今日中国的文化创新成果。中西文化交流,将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引擎。

     

    君子外化而内不化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刘德树)

     

        富有家国情怀又不乏远见卓识、时刻扎根本土同时胸怀天下者,就是“中国心、全球脑、世界观”的人才,是富国强国弥足珍贵的中坚力量,其培育和养成应以“保持外化而内不化”为准绳多管齐下:通过开阔视野、充实新知以保持外化、动态向前;通过强调精益、关注细节以明察秋毫、不失大局;通过了解史实、借鉴历史以吃透传统、理性洞察。“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教育唯有遵循自爱、自尊、自修、自强之道,辅以站高、望远、深思的自觉实践,才能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西方文化交流更要重视社会实践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徐乐江)

     

        西方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东方重领悟、感性、综合、经验。中西方文化交流,从传统的视角来看,是取长补短、互惠互利;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是融会贯通、共生共长。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生命力正是在于融合。求同存异,方能生生不息。中西方文化交流既要强调理念沟通,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在社会层面广泛建立内容积极、形式活泼、充满时代性和理论深度的活动载体,在体制机制、舆论氛围和人才培养上给予充足的发展空间,应该能有效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和效果。

     

        (内容由本报记者曹继军、颜维琦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