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

    汉的长安

    李骏虎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7日   13 版)
    汉代未央宫遗址 CFP
    汉代长乐宫遗址 CFP

    捻土成城

     

        微末之物曾经是世界奇观,耀眼的光芒总会造成盲点,当我站在汉未央宫荒草萋萋的遗址之上,忽然对脚下的黄土和头顶历史的长河生发无限感慨。“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当年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从这里经过,作此浩叹,七百年来被传颂吟哦无数,却没有人问过:何以万间宫阙都做了土?大汉所开创的古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建造于同一时期的古罗马遗迹万神庙和斗兽场却依然保存了当年风貌?当时并称于世的两大文明载体,西方的依然屹立于大地之上,而东方的早已湮灭在黄土之下,这里面有什么玄妙呢?

     

        哪里会有什么玄妙,导致汉长安和古罗马不同命运的原因只是造城的材质不同而已:汉长安的万间宫阙都是黄土筑就,而古罗马的城堡则由花岗岩和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建造——黄土怎么能够经得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而花岗岩却几乎是地球上最耐风化的石头。而今,“东长安,西罗马”的璀璨文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风烟里,汉家天下75平方公里的宏伟大城成为斜阳下远处几株稀疏老树和眼前几堵残垣断壁的废墟,以及脚下几处凤毛麟角的街衢地面。然而,当我拨开覆盖在土城墙上的蒿草酸枝,当年版筑留下的密集夯坑清晰可见,如同龙鳞残甲,昭示着一个强大的文明捻土成城的伟大奇迹。

     

        在秦晋高原之上,不唯独造物主用黄土创造了崇山峻岭和千里沃野,一个诞生于其上的强大民族还用自己的智慧魔术般地变幻出了黄土筑就的巍峨宫阙和伟大都城。汉长安城的城墙、宫殿、民居都是就地取材,用黄土筑就。黄土,黏性不强,最怕阴雨洪水,以至于亘古至今把一条大河染黄,把一个民族的肤色染黄,人们是怎样用它筑城造屋的呢?我老家在晋南的洪洞县,行政区划虽然属于山西,风土民俗上却属于关中文化圈,小时候常见村里的乡亲们用黄土筑墙,用的就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版筑工艺:首先把墙基格局挖出来,铺上砖石瓦砾,为的是防止地基下沉和被积水泡塌,然后用两排椽子并排做成模范,有时是椽子夹着木板,把黄土填充在模范之间,要略高出椽范。接下来把一根粗大的木柱镶嵌在一块平底方形或者圆形的巨石里,木柱上端穿洞,插入木杆作为扶手,柱身箍有两排铁环,用来穿绳,此物即“夯”。依靠石头的重力来夯实版范间的黄土,要两个人对面握着扶手保持垂直和引导方向,两边有两个或四个甚至更多的人拉着穿在铁环里的粗绳,喊着号子把夯拉起、砸下,夯石砸在绵软的黄土上,发出瓷实稳妥的一声:“嗵——!”然后领夯人就地取材唱起有意思的“打夯歌”,大家一起和着“哎嗨哟”,常常是看到什么唱什么,以诙谐幽默活跃气氛。可以想象,当年汉相萧何举全国之力建造未央宫的时候,数以千万计的民夫同时喊着号子打夯,那是什么样的壮观场面!无论埃及的金字塔,还是中国的长城,这些世界奇观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筑就,无数人的躯体和生命成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铺路石。

     

        从用黄土来筑墙建屋,发展到用黄土来造宫殿城池,对版筑技术的工艺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土质。黄土质地松软,黏性不强,造普通的房屋还可以,要造高耸的宫墙城垣难度就大了,所以常常需要在黄土里加入胶泥。按照一定比例把红色的胶泥掺入黄土,好比水泥掺入沙石,就会筑出石头一样结实的大墙来。通常为了增加墙体的韧性,会按照比例给黄土里掺入压扁的麦秸或者棉花丝,棉花丝造价太高,老百姓一般用麦秸。王公贵族们建造宫墙大院,为了彰显富贵和保证安全,常常不计成本,会用米汤和泥来筑墙。关于黄土筑墙的“添加剂”,作家王小波在其作品《红拂夜奔》里有精彩有趣的描写:

     

        洛阳城是泥土筑成的,土是用远处运来的最纯净的黄土,放到笼屉里蒸软后,掺上小孩子屙的屎(这些孩子除了豆面什么都不吃,除了屙屎什么都不干,所以能够屙出最纯净的屎),放进模版筑成城墙,过上一百年,那城就会变成豆青色,可以历千年而不倒。过上一千年,那城墙就会呈古铜色,可以历万年而不倒。过上一万年,那城就会变成黑色,永远不倒。这都是陈年老屎的作用。

     

        这样的荒诞手法,看着好玩,却也很能说明问题,所以当我站在汉长安城的未央宫废墟上,用手拨开残垣断壁上的蒿草和酸枝,看到那些密布墙根的夯洞,脸上不由露出会心的笑容。同行的作家朋友们当然不知道我想到了什么,何以会露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也不好说出口。

     

    两个长安

     

        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是两回事情:唐长安城就是现在的西安,而汉长安城遗址却在西安市区西北方的未央区,这里就是秦都咸阳旧址,也就是说,刘邦当年平秦灭楚称帝之后,就在秦都咸阳的原址之上修建了他的都城长安。而长安城的命名却也不是刘邦的独创。

     

        说来话长。早在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建立郡县制行政,就曾在此地设立过长安乡。后来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被封为长安君。西汉王朝建立后,高祖刘邦把秦都咸阳改为长安,作为都城,应该是他亲眼目睹了秦帝国的短暂辉煌,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万年永固,而“长安”暗合了他的心意。后来他改秦兴乐宫为长乐宫,又在长乐宫之西的秦章台宫旧址建未央宫,“长乐”“未央”也都是取“无穷无尽”的寓意。

     

        有汉一代,“长乐未央”成为长安城的主题,它对我们这个民族气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西汉却并不是故步自封贪图享乐的朝廷,用“和亲”的委曲求全政策度过政权初建时经济、军事的薄弱时期后,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国力逐渐恢复,开始向控制西域诸国的匈奴发起军事和外交的双重打击。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攻打匈奴,朝廷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诸国,郎官张骞应募持节率众出使。郎官就是皇帝的侍从,平时看守门户伺候车马出行,但随时可能被委以重任。张骞意志坚定,被俘不屈,历尽千难万险不辱使命,19年后又以中郎将的身份再次出使西域。两次出使不但完成联合大月氏和乌孙国以“断匈奴右臂”的任务,行程还到达今阿富汗等地,其副手的行程则到达更为遥远的中亚甚至西亚地区,开创了古“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将沿线的中华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西亚的波斯文明和欧洲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流,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佛教就是西汉晚期先传入中国,然后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从而改变了东方文化的格局,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信仰对接。

     

        正是古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华夏民族也被以强大的国号“汉”所代称,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开始被称作汉人,华族也成了汉族。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会成为民族的符号。

     

        汉虽强大,两汉的帝王却多数反对奢靡。项羽攻入秦都咸阳后,火烧宫阙,大火三月不绝,几乎所有的宫殿都化为焦土,只有兴乐宫侥幸仅存,刘邦带领群臣在栎阳暂住,等待丞相萧何整理修补兴乐宫,然后草草住进来,改兴乐宫为长乐宫。安顿下来后,萧何主持在章台宫的废墟上兴建未央宫,任用“秦之旧匠”阳成延为将作少府,修建宫室宗庙,两年后交工。未央宫建在长安城地势最高的龙首原上,地势高峻,显得特别雄伟,刘邦平叛回来,征尘未洗,萧何请他来验看,汉高祖被未央宫的宏伟壮丽惊呆了,等到把张大的嘴巴合上,他龙颜震怒,不顾百官群臣在侧,厉声斥责丞相萧何,一点面子也不给:“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国家还不太平,老百姓的吃穿问题还解决不了,我这江山还没有坐稳当,你怎么可以修造这样极度奢华的宫殿?!

     

        的确,连年征战之后,西汉初年的民生凋敝到不可想象,高祖刘邦出巡想找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来拉车都没有,丞相萧何上朝干脆只能坐牛车,突然看到这样一座突兀华丽的宫殿,难怪刘邦要发火。

     

        萧何对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他提醒刘邦,其他的都可以将就,但是天子没有一座壮丽的宫殿,怎么能体现出统御天下的威严呢?再说了,一次性建好,省得后世子孙重复建设,这样的百年大计是有必要做的。

     

        刘邦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其实,无论未央宫外表多么富丽堂皇,不过都是土木建筑而已,把一座龙首山削成楼梯形的三个大台面,剥开的土方夯筑成宫墙,材料上是非常省俭的,那些巨大的空心砖和汉瓦也都是黄土烧制,若非就地取材,宫墙周长8800米,建筑面积5平方公里的规模巨大的宫室是不可能在两年内完工且“精装修”的。虽然遗址上曾经有过村落居住,那些遗落在草丛中的柱石却显示了当时人力物力的简约,这些支撑宫殿巨大木柱的石墩,并没有像后世一样被削成规则的方形或圆鼓形,并雕龙画凤,而是简单地打磨出一个平面来,能够保证木柱的平稳就行,其他部分依然保持着一块青石的原始样貌。

     

        和后来设计成四四方方的唐长安城不同,汉长安城没有经过规划,受秦都咸阳的布局和渭水的制约,逐渐形成了一个曲曲折折的“北斗”形状。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宗庙建成正式定都,至汉平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王朝在此定都210年之久。直到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在汉长安城定都一年,嫌弃这里宫室陈旧、规模狭小,在据此东南2.7公里外修造新的都城,名为大兴城,把宫廷和居民全部迁往新的都城。而原先的汉长安城则纳入上林苑的范围,从此再没有被作为都城,汉代都城的完整遗址因此留存至今。

     

        唐代隋之后,将隋都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成为唐长安城。而汉长安城却静悄悄地躺在上林苑,历经隋、唐两代300年的时光后,被荒野掩埋起来,直到2006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发起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汉长安城遗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被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重新焕发出异彩。2012年,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拆迁启动,核心区内9个村1.5万村民结束了在掩埋着这座曾经举世瞩目的伟大城池上的土地上的耕种生活,曾经由微末的黄土铸就的世界奇观,再次在黄土中显现……

     

        (作者为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李骏虎(太原)。著有长篇小说《母系氏家》等。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