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家道文明为首,德兴业旺孝义先行。”这幅镌刻在山西省孝义市胜溪湖公园的对联格外醒目。
在孝义,记者聆听了“铸魂”的一个个“标杆”故事,体验“固本”焕发出的精气神,从人们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了“礼”和“情”。
山西省文明办主任王蕾说,在孝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春雨般点点滴滴地滋润着人心。
凝神,内化于心
“最美嫂子”雷亚男,在三十六载岁月里,对患智障的小叔子精心照顾,不离不弃,如今她在孝义民间已成为“精神标杆”。记者注意到,雷亚男的事迹与古代“郑兴割股奉母”的故事一样,都已家喻户晓,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谈起友善、孝道来,都出口成章。
在柱濮乡贺家庄村,一孔堆满干草的窑洞突然着火,3名年幼的孩子困在窑里哭喊。面对熊熊烈火,农妇马牡丹冲进去,接连救出邻居的两个孩子,最后才救出自己的儿子,年仅36岁的她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这个“当代英雄母亲”与古代“义虎救樵夫”的故事,深深镌刻在人的心里,不断积聚着“德”“善”的力量。
87岁老人高侃,靠捡破烂卖的钱,资助失学的孩子三十载,给四代人送去爱心和温暖。有人问高侃老人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孩子是未来,只有好好读书,才能立身,为国家出力。”老人如是回答。
孝义市委宣传部部长薛向东说:“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光喊口号,要把身边的‘标杆’树起来,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点点滴滴入心,才能构筑起富有孝义特质的精神高地、道德高地、文明高地。”
固本,外化于行
在下堡镇角盘村,头上裹着白毛巾的“乡土专家”田清沛,正站在核桃林里讲述着每日的“科技必修课”。一位乡亲说,老田走遍了下堡镇的河滩坡地、沟沟壑壑,带领乡亲们发展核桃产业,组成200人的核桃树管护队伍,带动附近八个村建起万亩核桃林基地,使当地村民人均增收4500元。谈及此,老田说:“咱信的是‘忠孝礼义信’,不图别的,为乡亲们做点事儿,心里感到舒坦!”
10月19日,在瑶圃村一座狭小的院落里,晾衣绳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衣服和尿布,一群孩子正围着“爱心妈妈”李艳萍嬉戏玩耍。这位40岁的农村妇女收养了80多个孩子,大多有生理缺陷。令人奇怪的是,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姓“国”。李艳萍说:“政府每个月给每个孩子450元生活费,让他们姓‘国’,就要让他们记着自己是国家的孩子。”
“外化于行,在举手投足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孝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赵俊丽说,“田清沛、李艳萍这样的‘孝义好人’遍布各行各业,像‘好媳妇’马金莲、服侍患病奶奶13年如一日的80后马宏、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城市‘美容师’于景莲、30年坚守田间地头的‘农技师’范树仁等。孝义涌现出全国、省、市道德模范27人,最美好人19人,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市有700多个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当起志愿者的社会风气。”
聚力,生发动力
贾家庄的“农家书屋”,窗明几净,一长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刊。众多村民坐在椅子上,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孝义市副市长杜红涛介绍说:“村村都建起这样的农家书屋,这‘文化粮仓’生发出富强、文明、敬业的力量。不经意间,木偶、皮影、面塑、剪纸、刺绣、千层底布鞋等民间工艺又鲜活起来,催生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市里启动了非物质文化展示园、湿地与孝亲文化等一大批有规模、有特色,且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人人有事干,农户富裕水平绝不亚于城里人。”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向东说:“精神气抖擞起来,人们的心思用在了干事创业上。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域生态化,这‘四化’一起动起来。新型煤化工园区、装备制造业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中示范区,这‘五大园区’如火如荼。孝义成为山西唯一稳居‘全国百强县(市)’之列的地方。”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李发维 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