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校园故事——寻找校友

    跨越千里的回忆

    龙靓雯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21日   14 版)

        一次校庆准备活动,一次南京之行,把爱带过去,把爱带回来。

     

        大概是爱的力量将两个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人相连在一起——爱这所学校,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楼边的树叶是否一次次地枯黄又碧绿……时光在流逝,一代代人在成长,心中的爱没有变。

     

        很幸运。

     

        能及时与恽瑛校友取得联系,前往她所在的城市听她讲学生时代的故事。

     

        恽瑛奶奶今年已经是90岁高龄,她在1940年进入贝满女中学习,1947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自1948年开始踏入东南大学南京四牌楼校区,担任东南大学物理系教师。

     

        恽瑛奶奶说:“回想起来,在学校学习这些年,老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培养了我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的奉献精神,也对我影响至深。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以这些老师们为榜样,也希望自己言传身教,能够像老师们那样,对年轻教师们也产生正面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增强自己的爱心、责任感、教学造诣和奉献精神。”

     

        回忆起当时的老师,恽瑛奶奶感触颇多。“教过我的许许多多老师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管叶羽校长经常以‘敬业乐群’的校训教导我们。当时教国文(语文)的是陈哲文老师,对人既严肃又和气,教得非常好。杨学英和陶静波两位老师是当时的几何老师和代课数学老师,杨学英老师被同学们叫做‘卷毛杨’,是高三时的班主任之一,为人诚恳;陶静波老师平常不太多言,但是很认真。当时担任英文教师的是林瑜铿先生,大家都叫她‘大林先生’,她是著名妇科医生林巧稚的侄女,教学经验独到,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恽瑛奶奶说:“国文老师看了我的作文,曾经批评我‘文章写的还可以,只是书看的少。’我到现在还是记得非常清楚。”

     

        而对恽瑛奶奶影响最大的是孙念台和潘培珍两位物理老师。恽奶奶如是说:“我大学之所以选择物理系,与他们二人着实有关。”

     

        在恽瑛奶奶的讲述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英文分班”。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时学校已经有了分班教学,按照英文水平分“A”“B”“C”班教学,虽然只有英语课分班教学,其他的课程仍然按照行政班教学,但是也足以体现出当时灵活的教学模式。

     

        说起当时的校园生活,恽瑛奶奶告诉我,现在校园西侧的二层小楼在当时叫“十间房”,连同校园北侧的一排平房都是学生宿舍。

     

        “十间房很温馨,两人一屋,可以烤火。当时伙食不好,一周只有一天能吃白馒头,剩下的几天都是吃窝头,所以我们总去校门口买烤白薯,回到宿舍再放在火上烤热了吃。”恽瑛奶奶说:“当时学校开展的活动也不少,有运动会,还有歌咏比赛。”如今,恽瑛奶奶仍对校歌记忆犹新。

     

        我在采访中得知,贝满在当时几所女校中,算是有名的女校。当时,学校的氛围特别好,就如同玉兰一样冰清玉洁,求是,求实。恽瑛奶奶说在此之后,她做人,做事,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从来到学校起,“敬业乐群”四个字就深深地扎根在了心中。

     

        对校友恽瑛奶奶的采访,我体会到了恽瑛老人对这所学校持续了几十年的爱。我想,虽然她已经不在北京,但是对学校的这份爱却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同样也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一六六中学,同样感受着学校给我们的爱,同样受着这种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我们应该是心怀感激的。十年,二十年,玉兰花开了一次又一次,我们依然是这样的热爱,不是吗?

     

    【手记】

     

        之前,看同学们在微信朋友圈里都抱怨说老校友的资料不好找,我听着心里也有点犯怵,心里也嘀咕怕自己完不成任务。有天晚上试着查了查我要采访的老校友恽瑛的资料,没想到竟然找到了电话!一共有两个电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了第一个电话,没有人接,有点失落。接着打第二个电话,没想到却真的打到了恽瑛老师家!特别惊讶也特别激动,没想到人生真有这样令人感动的奇迹!

     

        恽瑛老师非常和蔼可亲,还亲切地叫我“小学妹”,我们互相留了电话和邮箱,她对学校举办的这次活动非常赞赏,但是她人在南京。我真的好想见见她。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我们毅然决定:大年初一启程去南京,去见我们的老校友!

     

        很开心。心中有种莫名的温暖,我本以为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我以为仅仅是找老校友电话就得找个一星期,找到了电话还不一定能面对面交流,我竟然如此幸运!我想,真的是因为心中有爱的缘故——大概是爱的力量能将两个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人相连在一起的,我们都爱这所学校,爱一六六中学,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楼边的树叶是否一次次地枯黄又碧绿起来……时光在流逝,一代代人在成长,但是心中的爱没有变,而且大概这种感情,越久远就越香醇。我真的感觉到了爱的力量!

     

        令我感动的另一点是:当我向恽瑛奶奶在电话中提起一六六中学的学生想要对她进行采访的时候,她竟然没有丝毫的犹豫,这样的信任是不可多得的,整个采访非常顺利,从准备采访准备去南京到采访结束,恽瑛奶奶一直对我诚心诚意,告诉我怎样从火车站去她家,怎样坐车便宜,还给了我南京的旅游地图。

     

        恽瑛奶奶告诉我,她特别想来北京,但是苦于年龄和时间的限制没有机会,所以我的南京之行就变得更加有意义,把我的爱带过去,把她的爱带回来。我认为我们的相识,相知,便是缘。因为我们对母校的爱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心中总是暖暖的。

     

        爱,原来是这样安静的,暖暖的,流淌在你我的心里,也流淌在恽奶奶的心里,原来我们的爱是一样的。

     

        (作者系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2012级高中冰心文学班学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