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水墨苏园

    何翔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9日   11 版)
    幽园(中国画·局部) 何 翔

        偶然一次游园,我细细品味了古典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倾听了水声、风声、鸟鸣声,感受了园中的清静、安宁、和谐,都市的喧嚣和繁杂在此时此刻不见了踪影。我仿佛沉浸在一片世外桃源中,油然产生了用水墨再现这种感觉的冲动,从此便与古典园林结下了一段奇缘。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我反复摸索,努力在山水画和传统造园中寻找共通的理念,融入山林隐逸山水的情怀,表现心中的园林世界,表达属于自己的一种审美观和人生理念。

        通过查阅历史典籍,结合游园的经历,我逐渐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紧密关联,明末文人茅元仪在《影园记》中谈道:“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可见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形式上是吻合的,在大多数画家心中也怀揣造园情节,如王维与辋川别业,倪云林与狮子林,李流芳与占漪园,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他们在造园理念上最大限度地还原自然本真,将文人思想融入造园设计中。同时他们也将园林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描绘园林式隐逸的意境,或清达旷远,或消散野逸,或精巧雅致,通过阅读文人园林山水画,我领略了一个时代文人的审美和追求。此时,创作以传统园林为题材系列组画的想法在我心中孕育而生。

        《园》系列组画是我第一次以苏州园林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五年前我有幸游历了苏园,她清净雅致的意境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苏园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以典雅而闻名天下。在创作中,用什么元素才能贴切表达园林的文人气息呢?仅仅描绘园林中的景点,只能是一张毫无生气的旅游路线图。试着将自己的思维从“雕梁画栋”中摆脱出来,将传统园林的文人精神作为创作立意的切入点,突然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明代《园冶》中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的最高境界。我尽可能利用自然元素,融入文人巧思,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构造一个文人躲避尘世喧嚣、让心灵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于是我把自然、安静、雅致等词语作为《园》系列组画的中心立意,将文人造园理念和文人画中的意趣融为一体。分别以惠风舫、翠文阁、清心居、倚云轩、揽烟居为题,创作了五幅画,以不同角度表现苏园的水墨山水。组画分别截取了苏园沧浪亭的折桥、狮子林的太湖石、退思园的船舫、网师园的阁楼、耦园的黄石假山等景点作为画面的主体;构图上采用散点式,通过古木、小径、湖水、云雾等元素串联画面,形成贯通上下的脉络;画面局部经营上,把人工建筑和树木植被放在一起,塑造一种相互掩映的画面关系,把亭台楼阁等景观与山石树木融为一体,仿佛它们是自然生长,强调了古典园林的野趣情调。我采用干笔皴擦和水墨晕染的技法,干湿并用,用淡墨营造画面晦明晦暗、动中寓静的艺术效果,将游苏园时所感受到的那份清静娴雅的感觉充分地展现在画面上。

        苏园是一个带有传统文化生命的艺术符号,她凝聚了传统造园的精华。我深深被她的美所折服,因一次不期的相遇埋下了一段画缘,不知不觉已成为我探索艺术真谛道路上的一盏启明灯,融入了我的创作,我的心灵,我的生命,陪伴我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