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黄金周假期,今年国庆档总体票房再创新高,据统计,截至10月7日,国庆档票房达10.75亿元,成为春节档后又一个破10亿元的档期。
一部影片票房动辄过亿,印证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亿元,同比增幅达27.51%。截至今年国庆长假第一天,2014年总票房已达219亿元,轻松超越2013年全年票房总数,创历史新高。
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异议。这种增长背后,有强大的政策支持,有增长的院线支撑,有资本的大量进入,有营销方式的转变。
今年,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发布支持电影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其中提到,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扶持5-10部有影响力的重点题材影片;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城市影院建设资金补贴政策;对电影产业实行金融支持政策;实行支持影院建设的差别化用地政策等。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该政策涵盖领域之广、扶持力度之大尚属首次。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大批城市综合体建成。影院,这个城市综合体中休闲娱乐板块的代表,数量也逐年递增。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增银幕5077块,银幕总数达1.8万块;2014年上半年中国城市新增电影屏幕2785块,三四线城市已成为我国影院建设和市场扩容的新增长点。显然,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影院建设和观影人次的高速增长。
《泰囧》以3600万元的投资撬动超过12亿元票房;《致青春》和《后会无期》均以6000万元的成本获得超过6亿元票房回报。以低成本拉动高票房的电影不胜枚举,使许多投资商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大量资本开始涌入电影市场。今年以来,平均每4个交易日就有一起和影视传媒有关的或并购,或融资,或借壳,或参股的事项在交易所被披露。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抢夺电影市场这个庞大的“蛋糕”,百度、阿里、腾讯等新媒体更是利用其互联网渠道,渗透到电影的融资、生产、营销、放映等多个环节。有大量的资本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不差钱”,自然也就有更多上线影片供观众选择了。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电影的宣传模式,也让消费者观影更加便利。人气明星在微博等平台上为自己的电影摇旗呐喊以提升影片人气;不少网络购票和客户端购票渠道支持选座,自助机器免去了排队购票的等待时间,使得观影更加便捷。
以上种种都成就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景象,不少人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已进入黄金时代,但想想那些与票房齐飞的口水,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截至10月13日,国庆档喜剧片《心花路放》累计票房已突破9.3亿元;而历经8年筹备,3年制作,8000万元投入,放映时长达178分钟的《黄金时代》长假累计票房仅为3000多万元。前者被人吐槽“笑点如此低”,却不妨碍票房一路高涨;后者全景式展现一代女作家萧红和文人群像的诚意之作,却遭遇票房滑铁卢。想到近年来频频传来票房捷报多为喜剧片,中国电影市场的确应该反思:到底需要怎样的增长?
诚然,去电影院图的就是一个放松,选择喜剧片无可厚非。但喜剧片并不该成为电影市场的全部,如果电影市场被越来越多的恶搞喜剧片充斥,类型日渐单一,总有一天,这种重复的嬉笑和乏味的狂欢会让人再也提不起兴趣,电影市场的繁荣也会随之风光不再。
有人说,电影只要有票房就足够了。票房当然是市场检验商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电影的文化属性还要求它应承担着一些精神娱乐与修养提升的责任。对电影市场而言,比票房更重要的,是电影本身的蓬勃生机和多姿多彩。相比一味靠抖包袱的喜剧片、靠几位有号召力的明星支撑起来的电影票房,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更需要的是多元化的类型片,更需要给文艺片、人文片、动画片等留出生存空间。毕竟,票房持续高涨只是电影市场繁荣的一方面,只有做到题材多元,才是电影行业真正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具备市场增长和各种有利条件之后,在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国电影应该思考如何创造条件,创作出更多类型影片,从而培养观众更多样的选择、更宽容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