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不少地方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这一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一个事实却客观存在: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远远少于对其他各项工作的投入。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文广新局一位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下2014年的“公共文化账”:要优化提升70个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每个中心(大院)需要经费5万元;要为300个农村文化广场各配一个便携式音箱,每个音箱需要5000元;还要在全市举办1000场惠民演出活动,每场演出补贴2000元到3000元。
“完成这几件事就需要700万元,可泰安市级财政每年的文化事业资金只有600万元,这哪里够用?”这位负责人说。
公共文化服务“缺钱”的现实,决定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必须而且必要。
找到社会力量的兴趣点
北大资源集团与济南市天桥区合作共建的首个社区级新文化中心——北大资源尚品清河新文化中心,在试运营一年之后,近日正式挂牌。
走进这个10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书院、画室、活动室等各种文化设施错落有致,有的老人在唱吕剧,有的孩子在翻看儿童图书,还有一些少年在电脑前欣赏着大片。
这个文化中心由尚品清河小区的开发商北大资源集团投资兴建并主持运营,免费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里的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事业,逐利的企业为何如此热心?
北大资源集团副总裁兼CBO衡东妮说:“现在卖房子,比的不仅是价格和房屋质量,还有品牌和服务。为开发的小区配建社区文化中心,方便了小区居民,也提升了我们的品牌。”
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受到文化管理部门的欢迎。济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鲍立军认为,这种做法增加了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投入上的不足,满足了群众对于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利于企业品牌的宣传推广,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赢模式。
对接群众的需求点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有自己的诉求,而服务对象也有自己的需求。因此,要引导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帮助他们在自身诉求与群众需求间找到结合点。否则,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山东省肥城市文化馆,文化活动曾经比较单一,参与的群众较少。后经调查发现,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喜欢舞蹈,有的喜欢戏曲,还有的喜欢唱歌。可是,文化馆并没有那么多的专业老师。
为此,文化馆面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没多久文化馆便人才济济,有了各种专业老师。66岁的张信富老人来自民间剧团,现在负责教授戏曲;60岁的于庆龄,原来是当地一家国企的工会副主席,通晓音乐,现在教大家唱歌;56岁的王媛萍,原来是个舞蹈老师,现在负责教舞蹈。
肥城市文广新局局长王霞介绍说,目前,肥城市发展文化志愿者800多人,为每个志愿者建立了档案,只要群众有文化需求,就立刻可以提供菜单式服务。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
上述北大资源尚品清河新文化中心,建设花费200多万元,每年运营维护需要80多万元。
“业主交的物业费,难以支撑运营成本。目前,我们主要靠出租社区的非住宅物业来弥补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营成本。”衡冬妮说。
“因此,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通盘认真考虑,单靠社会力量自身或文化管理部门难以解决问题。”鲍立军说。
目前山东省泰安市,每年都要对能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摸底统计,同时也对全市的公共文化需求进行了调查统计。
“哪里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哪些单位能够提供这些服务,哪些单位能够为服务提供便利,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泰安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张云鹏介绍说,“文化部门通过居中沟通协调,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搭建平台,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张云鹏也建议,政府可以对为公共文化服务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在诸如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适当的奖励或补偿。
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山东省2013年5月份启动了“文化项目社会办”活动,共推出各类文化项目269个,涉及文化演出、文化活动、文化艺术产业等门类。
“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常规化、常态化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为公共文化事业提供持续的力量。”山东省“文化项目社会办”项目推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