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内蒙古最大的棚户区包头北梁改造传来最新消息——经过两年攻坚,包头北梁13平方公里的棚户区改造已完成总任务的三分之二。生活在泥水之中的4.2万户居民,已经安置3.2万户。剩下的人员安置在过渡房中,政府给予租房补贴、暖补和菜补,到明年10月底将全部入住。
开启幸福生活
对于很多北梁居民来说,今年的中秋过得格外舒心敞亮。因为这是他们告别拥挤、低矮的平房,搬入宽敞明亮新楼房内的第一个中秋节。
居住在北梁新区北一社区北六区的97岁高龄的杨三女老人,全家刚刚告别了25平方米的平房,住进了91平方米的楼房。此时,老人正倚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儿媳苗凤花和儿子张福水陪伴在老人身边。阳光透过宽敞的窗户照着全家人幸福的面庞。
过去的北梁,曾一度被认为是包头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甚至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棚户区,拥挤而残破。在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2万住户、12.4万居民,户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其中90%以上的房屋是土木结构的危旧房,没有暖气、没有燃气、没有上下水。
如今,在新建的北梁新区,规划整齐的楼宇和庭院花草遍地,树木葱茏,环境幽雅。优美的环境让北梁居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干群关系得到升华
北梁棚改中,包头市2000多名市区两级干部深入棚改一线,平均每名干部包30户左右。他们走进北梁每一户家庭,进行政策解读、法律宣讲、排忧解难。北梁棚改现场就地监察审计,就地宣传政策,就地信访维稳,就地法律援助,就地帮扶救助,就地解决就业、创业、供电、供水、供暖、通讯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组建北梁棚户区安置居民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工作机构。
在备受瞩目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包头市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普惠的原则,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广泛征求意见、讨论、听证、修改,将群众的意愿和想法体现在《征收补偿方案》里,最终以法规形式确定,为征收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法律保障。北梁棚户区下岗职工、低保人口多,党员干部、党政机关与贫困户一对一、一对多开展“结对帮扶”,社会各界“帮扶救助”“情系北梁”捐款、捐物,解决群众生活之困。把完善“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创业、社保入手,出台就业创业、社保政策,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组织专场招聘会,实施“定向式”“定单式”免费创业就业培训,建立学生创业服务基地,为失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开发公益性岗位,解除北梁群众后顾之忧。
北梁改造,2000多名干部在群众家里接受群众路线教育,在现场践行群众路线,与北梁群众建立起心相连、情相依的鱼水情,赢得了北梁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实现了征拆过程“零事故”、安置过渡“零上访”、社会稳定“零风险”。
棚改的“五六七”工作法
“在棚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很好的工作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五六七’工作法,即五个力量、六项机制、七个现场。”包头市东河区委书记贺海钧向记者介绍说。
“五个力量”包括领导之力、资金之力、政策之力、法律之力、全社会之力。“六项机制”包括联动推荐机制、服务群众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质量监管机制、监督考评机制、纪律约束机制。“七个在现场”包括支部建在棚改现场、党员干部锻炼在棚改现场、问题解决在棚改现场、居民广泛参与在棚改现场、帮扶救助在棚改现场、经验总结在棚改现场等。
短短一年多时间,北梁棚改已经让4.2万户北梁居民得到了妥善安置。数字的背后,是包头关注民生的情怀,是一幅棚户区居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图景。北梁,迎来了春天。(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通讯员 薛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