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两次沉痛失败成就一位杰出作家

    高秋福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3日   12 版)

        十多年前,当我走出内罗毕的卡伦·布利克森纪念馆,不由想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失与收其实并无因果关系,失转化为收,需要付出艰辛。丹麦女男爵卡伦·布利克森以自己的经历对此作出了生动诠释。她千里迢迢从北欧来到东非,白手起家经营咖啡种植园,不久惨遭破产,之后再也无心此业。她追求理想的婚姻,却连遭不幸,于是彻底弃绝了这方面的努力。事业和感情上的两连败,没有将她击垮,而是促使她另辟人生蹊径,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以《走出非洲》等文学名篇永为世人所铭记。

        卡伦·布利克森—芬内克于1885年4月出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个殷实之家。父亲为军官,退伍后闯荡美洲感染梅毒,在她10岁时自缢身死。她同姊妹们居住在自家的尤斯泰兹庄园,从商的母亲给她们聘请了家庭教师。她爱好绘画,后进入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学院,又辗转于巴黎、罗马和伦敦求学。当时北欧的时尚是,多数有钱的人家都想方设法为子女讨个爵号。卡伦的母亲早就瞄准了她的两个侄子。他们是瑞典人,都拥有男爵封号。在她的安排下,卡伦先是追求大表兄,但没有成功;随即又转向二表兄布勒·冯·布利克森—芬内克。1914年1月,她如愿以偿,同他喜结连理,得到女男爵的封号。结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奔向东非的肯尼亚度假。他们非常喜欢这块风光旖旎的英国殖民地,就在双方家长的资助下,在首府内罗毕西南郊的恩贡山下购得一片草场,开办起咖啡种植园。

        卡伦·布利克森后来写到,来到非洲,像做梦一样过起贵族生活。种植园雇佣有当地员工上千人,她呼婢唤奴,优游自在。可是,为时不长,她的美梦就幻灭。她同丈夫所受教育不同,脾性也不一样。他是个浪荡公子,不用心经营种植园,而是四处游猎。他玩弄女人,结婚不到一年就感染梅毒,并传染给妻子。卡伦·布利克森不得不离开肯尼亚回国治疗。治疗归来,她发现丈夫竟不知去向,婚姻名存实亡。1921年,两人分居,1925年正式离婚。她被迫独自经营起种植园。可是,她根本不懂得咖啡种植,更没有经营头脑。恰在这时,世界遭遇经济大萧条,国际市场咖啡价格猛跌,种植园连年亏损。1930年,种植园发生火灾,刚刚采摘的咖啡豆几乎全部烧毁。种植园再也办不下去,她不得不忍痛将其廉价拍卖。

        就在婚姻与事业连遭打击的时候,一个英国男子闯入她的生活。精神苦闷的卡伦·布利克森经常以打猎自娱,从中寻求刺激。一次,她在出猎时遭遇一头雄狮奔袭。危急关头,这位身手不凡的英国猎手将她搭救。英雄救美人,美人羡英雄,两人一见倾心。此人名叫丹尼斯·芬奇·哈顿,是一位贵族出身的空军飞行员,退役后来肯尼亚游猎。他英俊潇洒,富于冒险精神,浑身充满游侠之气。落寞中的卡伦·布利克森很快就对他以身相许,期望同他终身厮守。可是,他热爱大自然,喜欢独自漂泊,对她不即不离,一直未答应同她结婚。她两次为他怀孕,又两次流产。就在她仍苦苦追求的时候,1931年,他驾驶游猎飞机失事,葬身于肯尼亚东南部沃伊地区的丛林,两人七年的交往戛然中断。她感到万念俱灰,痛不欲生,只身回到丹麦。

        已是中年的卡伦·布利克森,青春耗尽,事业无望,爱无所托,后半生怎么度过,一时间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落脚在生她养她的尤斯泰兹家庭庄园。百无聊赖之中,她只好以读书打发时日。她读圣经,读荷马、薄伽丘、莎士比亚,读《天方夜谭》,读北欧各国的英雄史诗,读她的同胞安徒生的童话。她原本就热爱文学,读过诸多文学经典之后,写作的欲望重新萌发。就这样,在时断时续中,她用英文写出几篇神秘故事,结集为《哥特式故事七篇》,于1934年以伊萨克·迪内森的笔名在美国出版。这些故事大多发生在18世纪的异域他乡,充满凶险的情节和奇幻的色彩。集子问世,大获好评,被认为是北欧“传统家族英雄史诗的现代翻版”。不久,英国再版,丹麦出了译本。伊萨克·迪内森因此一举成名。但是,谁也未料到,这位初登文坛的作者竟是一位职场和情场双双失意的丹麦女男爵。

        这时,本已心灰意冷的卡伦·布利克森对生活又萌生新的希望。她后来回忆说,为谋求生存,她觉得自己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厨艺,二是写作。厨艺是为养活自己,而写作是既养活自己也慰勉大众。因此,她虽然没有想到要当作家,但还是决定继续写下去。

        从1934年起,卡伦·布利克森用三年时间完成一部题为《走出非洲》的作品。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她肯尼亚17年生活的回忆录,有人说是她以肯尼亚为背景撰写的事业冒险兼情爱恩怨的自传体小说。

        欧美作家以非洲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前并不鲜见。但是,视角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差异,使《走出非洲》在欧美文坛上独树一帜。虽然她在书中有时也流露出种族主义偏见,被肯尼亚著名作家西昂戈·恩古吉指责为“白人至上主义者”,但总体看,她还是同情非洲人、尊重非洲人的。非洲绮丽的自然风光、欢腾的野生动物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经画家出身的她以敏锐而细腻的笔触稍加点染,使这部作品充满强烈的异国情调和惊人的蛮荒之美。这是最为打动欧美和其他各地读者之心的地方。她自己也许没有料到,这部作品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好评,牢固地确立了她在丹麦甚至整个欧洲文坛上的地位。1939年,她荣获丹麦专为女性作家设立的文艺和学术奖。随后,她又被选为丹麦科学院院士,并荣获多种文学奖项。1954年和1957年,她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虽然最终并未通过,但许多作家认为她是完全有资格获得这一奖项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特别提到以伊萨克·迪内森的笔名闻达于美国的这位丹麦女作家。他坦言道:“如果《走出非洲》的作者、美丽的伊萨克得到此奖项,我今天会更高兴。”

        《走出非洲》写完之后,卡伦·布利克森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她回归讲述历史故事的传统,创作了一系列以19世纪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先后结集出版《冬天的故事》、《最后的故事》和《命运的逸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曾到德国旅行。有人告诉她,希特勒想得到她的著作的签名本。但她憎恶这个法西斯魁首,根本没有理会他。德国侵占丹麦后,尤斯泰兹庄园成为“逃亡转运站”,她曾帮助不少犹太人逃离追捕。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创作了描写强盗浪漫生活史的长篇小说《天使复仇者》,以女主人公的可怕经历暗讽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1955年,卡伦·布利克森发现患有胃癌,胃切除三分之一。她从此进食困难,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她的梅毒病虽已治愈,但却留下终生难以摆脱的精神折磨。而长期使用汞和砷治疗,造成双腿感觉神经失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仍坚持写作,于1960年又回归非洲题材,创作长篇小说《草地绿荫》。这部作品犹如“最后一声天鹅鸣叫”,为她近30年的文学创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1962年9月,她在自家的庄园与世长辞,终年77岁。

        卡伦·布利克森去世后,人们将她遗留下的6部作品整理出版。她的家族将尤斯泰兹庄园的部分房舍捐出,辟为她的纪念馆。同时,丹麦政府购得她当年在内罗毕居住的房舍和拥有的部分土地,然后捐赠给肯尼亚政府,也辟为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1986年,由好莱坞根据《走出非洲》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获得七项奥斯卡金像奖。卡伦·布利克森因此更加声名远播。

        这个柔弱的女子,从爱慕虚荣到到绝望哀叹,从浪漫轻信到知人阅世,从无路可走到踏出一条新的人生之路,她在挫折中收获坚韧,在失败中燃起新的希望。她的一生,充满悲凄,但也不乏欢欣。人世间少了一位种植园主和贵妇,得到的是一位极为难觅的杰出女作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