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1,28,20,18,“∞”,一组毫无规律,又无任何内在关联的数字符号,于我而言,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回首我51年半百的人生长河,亲历了中国百姓从贫穷到小康,国家从弱小到强大的全面腾飞;从事对外文化外交的28年工作生涯中,20年的青春时光常驻海外,奋斗在对外文化交流的最前沿,亲眼见证了中国文化在海外从少人知晓到大众普及,中国春节从传统民俗到普天同庆;18年身在非洲,与非洲同胞同甘苦共患难,用各种文化技能帮助他们改善贫苦生活;感受了“∞”,用数学语言就是无穷大,无穷多,用哲学语言就是“无边界”,我更愿意说是无数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精彩场面,无数感动的瞬间,无数盛开的美丽的花朵。
提起对外文化交流中无数感动的瞬间,一个个精彩的场景像电影般浮入脑海,不妨就先说说我驻外时间最长的、在毛里求斯的一次经历吧。
那是2005年4月的一个周六,一年一度的毛里求斯世界图书日在首都路易港的美丽海滨举办,我中国文化中心依照惯例参加了这次图书日活动。中午时分,天气有些闷热,我与中心的同事正在热情地接待着参观者,这时一个人轻轻地拽了我一下。我定睛一看,是一位深棕色皮肤、眼睛大大、穿着艳黄色印度传统服装的中年妇女,神情极为兴奋。
毛里求斯地处印度洋,属于非洲,但印巴裔占到人口的近80%。她兴奋地说:“我认识您。您是很多年前在中国文化中心工作的那位先生吧?”我一时愣了,开足脑力急切地回忆起来。
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于1988年7月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有幸成为文化中心的秘书。可眼前的这位女士是谁呢?
她见我发呆,就急急地说:“那个要求换一张招贴画的人。”我恍然大悟,连忙说:“记起来了,记起来了……”
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中心参加路易港的世界图书日活动,为扩大影响,中心为参观者随机发放了宣传招贴画,有风景的、剪纸的、戏曲的等等。为便于现场发放,我们事先都将招贴画卷成了卷,从外面是无法看清里面内容的。我记得那天晚上活动已接近尾声,这时一位年轻妇女急匆匆赶来,要求换一幅随机取到的招贴画。可这时我们的招贴画早已发放完了,看到她急切诚恳的样子,就关心地问她为什么要换。她不好意思地说:回家我儿子被黑脸吓哭了。原来那是一张京剧脸谱。我耐心地告诉她,这是中国传统京剧的脸谱。鉴于没有新的招贴画,我就邀请她过几天带儿子到中心来。
第二天,她就带4岁的儿子来到中心,她说他们居住在远离首都的比较偏僻的小地方,这次碰巧到亲戚家小住,才得以看到中国文化中心的展台。我把精心为她和她儿子准备的关于中国京剧脸谱的图册拿出来,给他们详细讲述了中国京剧的各种角色,如生旦净末丑的特点,并普及相关的戏剧知识。她儿子不再害怕,一直睁着大大的眼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娘俩儿高兴地抱着图册和招贴画走了。
我正陷入回忆,那位妇女拉过身边的壮小伙,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这位母亲告诉我,那次过后,儿子就迷上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京剧,长大一些后就经常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现在他熟识各类戏名,会画各种脸谱,已经是个小京剧通了。在他们那个偏僻的地方,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听他讲过中国京剧,收到过他画的京剧脸谱。这位母亲接着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她还了解到中国政府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很多奖学金,她儿子便有一个愿望:到遥远的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他痴迷的京剧脸谱。后来我听说他两年后真的如愿来到中国,在这里衷心祝愿他继续实现他美丽的中国梦想。
写到这里,一群与这小伙子当年年龄相仿的儿童面孔跳入我的脑海,那是一群皮肤黝黑、眼睛清澈明亮、牙齿洁白的贝宁儿童。
今年“欢乐春节”活动演出现场我们相遇,他们是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圣瑞塔中学的学生。
圣瑞塔中学是科托努最大的国立中学之一,有5000多名学生,但是设施简陋,艺术团只能在操场上“搭建装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的舞台。演出开始前,火辣的太阳晒得不管哪里都冒着热气,脚底下的沙子也被烤得滚烫。整个空旷的操场既没有观众席,也没有任何遮阳物,在酷暑的笼罩下简直像极了烈日炎炎的沙漠。中国演员敬业地表演着节目,台下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一张张黝黑的笑脸,额头还冒着汗滴,但仍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大眼睛连眨都舍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一丝一毫。舞台上发光的中国艺术在孩子们清澈的眼底倒映出一片五彩缤纷,让我不觉感叹于文化这种超越国界的力量。放眼望去,孩子们穿着浅褐色校服,戴着各色的头饰帽子,满满地挤在操场里,如同刚刚还是荒芜一片的沙漠瞬间被花朵覆盖,即使是在酷暑烈日下也显得五颜六色生机勃勃,无限的感动油然而生。
贝宁是我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二个文化中心,我为自己在两个最早建立的海外中心都工作过而骄傲。20多年来,中国文化中心培养了大批中华文化爱好者,已经举办了五届的贝宁“欢乐春节”系列文化活动,让春节已成为贝宁人民喜爱的节日,中国文化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
尽管外交官远离亲人与祖国,在很多人眼里,辛苦奔波,但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的话,文化外交官仍是我不二的选择。无数感动的瞬间,也更让我感谢祖国,是祖国的发展与强大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我愿在美好的秋天播撒更多文化的种子,收获更多感动的花朵。
(作者为中国驻贝宁使馆文化参赞兼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