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将打击涉及“藏独”“疆独”及“三股势力”等内容的非法出版物和邪教组织宣传品作为重中之重,做到严密监控、立体防范、露头就打,甘肃省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宗教类非法出版物治理工作,切实承担起“珠峰工程”和“天山工程”成员单位的职责,为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了大量工作。
“扫黄打非”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社会文明和谐进步,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甘肃各地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扫黄打非”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始终把“扫黄打非”工作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
甘肃省“扫黄打非”办公室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在印刷、运输、仓储、批销等各个环节查处非法出版物,从源头和渠道上纠正文化市场的各类问题。此外,全省建立了州、县领导督办制、信息员举报制和县乡村三级联动制。通过查电表、查过往车辆、查陌生人等创新性工作手段,打压黑窝点生存空间。
非法出版物的监管涉及从生产到流通、从窝藏到销售等多环节、多网点的细查和清理。为此,甘肃各地建立了执法部门与出版社携手打击盗版机制、印刷行业法律法规培训机制、非法出版物案件移交机制,形成多部门共同预防、纠察非法出版物的合力机制,尽早预防和杜绝非法出版物的产生,给予行业人员更多自律的空间。
结合文化市场的特殊属性,甘肃各级执法部门还不断巩固常态化监管基础。采取白天与夜间相结合,联合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重点案件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使监管动态化。在出版物市场监管过程中,逐渐筑起堵源头、断渠道、挖窝点、打网络、清市场的五道防线,分别严查印刷企业、物流仓储企业,深挖地下黑窝点,打击批销网络和清理终端销售市场。
认识到源头治理的重要性,甘肃各地坚决清除政治类、民族宗教类非法出版物,特别是涉疆、涉藏、涉暴、涉恐类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和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物、互联网有害信息的制作传播源头,彻底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他们注重将疏与堵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打击非法出版物与保障人民群众正当阅读需求的关系,在全力封堵非法出版物源头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图书市场的供给。(本报记者 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