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8日 星期日

    第三只眼看延安

    王纪刚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8日   11 版)
    红军司号员(摄影,1936年) 埃德加·斯诺

        这张大家熟悉的照片是美国记者斯诺所拍,他不仅是第一个来到陕甘宁苏区的外国记者,也是延安时期最早给毛泽东照相的人。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开始,包括后来的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在内,前前后后有十几位外国记者来到延安,此外还有1944年受美国政府派遣、专程进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一行18人。他们带着“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疑问来到延安,就是想独立观察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坦诚欢迎他们的到来。美国记者斯坦因感叹:“在东方我还没有碰见任何能让别人如此访问的人,但是延安的人似乎并不在乎。”美军观察组政治顾问谢伟思也感慨:“从来没有一个共产党社会像中国共产党在1944年7月到1945年3月这八个月期间那样对美国开放。大批美国人在他们的每一块领土上都进行了旅行,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各个方面的情况,在延安和前线每天同共产党领导人和一般工作人员亲密友好地接触并生活在一起。”

        正因为延安的敞开胸怀,为外国记者、外籍人士在延安的采访、观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也就有了后来对中共领袖、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及陕甘宁边区的全方位报道和展示。这些报道在中外媒体上发表后,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反响。不少青年学生包括海外华侨就是在阅读了这些报道或书籍后,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奔赴延安。

        斯诺当年拍摄的那张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的侧身照,早已为人熟知。作为依托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经历进行干部教育的培训机构,我们一直有一个期望,如果把这些外国记者眼中与延安有关的影像资源集中起来,作为直观而有效的展示,相信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功夫不负有心人。

        去年底的一天,我所在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燕楠交给我一个不大的册页,显示中央档案馆、上海档案局等联合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兰州巡展。他建议我联系一下主办单位,看能否在学院展出。

        这立刻引发出我的一段记忆,我记得曾在一份报纸上,介绍上海音像资料馆发布了最新发现的抗战时期延安的影像资料,除了有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影像外,还有大量反映延安时期生产、生活的历史镜头。

        我很快与中央档案馆办公厅同志取得了联系,了解的情况让我振奋:为了多角度地展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他们与上海档案局在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国际友人联合会的支持下,联合主办了“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巡回展览,集中展示了13位外国记者用文字和镜头所记录的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反映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当年的生活风貌。这无疑也是我们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与研究的珍贵素材。

        今年初,我与陈燕楠常务副院长一起去北京拜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并重点就在延安设立永久展室进行交流,杨馆长非常支持这一想法,并动情地说:这些外国记者在延安所拍摄的珍贵资料,能够在70年后回到延安进行展出,既是历史的机缘,也是最佳的选择。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上海档案局副局长程秀明等人还共同审定了我们的设计方案。

        如今,坐落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楼的这个专题展室,以“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主题,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和珍贵文献,既成为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的展示平台,也成为学院新开发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等主题教室的重要内容。

        这个主题展第一次从外国记者的角度,用照片、影像、文献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系统展示了外国记者所拍摄的延安影像资料(共三段,时长近54分钟)。延安的采访与访问使这些外国记者受到深深的震撼,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伟思写道:“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在共产党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

        历史有各种不同方式的记录。而以图片和影像资料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第三只眼看延安,无疑是独特而又有说服力的方式之一。也正因此,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延安,感受一下当年外国记者镜头中的无声话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