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8日 星期日

    一话之师

    霍然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8日   11 版)
    收获(中国画) 周思聪

        北京的秋渐深,开始有了阵阵凉意。今年是周思聪先生诞辰75周年,而她已经离开了我们18年。每每想起周思聪先生,总让我忆起和她短暂的那一个谋面。

        1986年的初春,乍暖还寒。我陪着一位朋友,敲响了水墨画家周思聪先生的家门。

        那时候,我在新创办的一本读书杂志当美编,负责设计封面、插图和版式。上世纪80年代的书刊杂志还不多,我经常琢磨弄点新鲜有意思的东西放在上面。有一次,我把一件色彩鲜艳的抽象织物设计成封面,刊发后引起了争议,有人说漂亮有新意,有人说看不懂是什么。正好那位朋友邀我一起去探望周思聪,我就带上了这期杂志。

        虽然我学的专业不是水墨,却一直被周思聪的画所吸引。说不清为什么,每次看展览,老远就被唯她笔下独有的那种特殊气质牵引着走过去,站在她的画前,总觉得有股扑面的才气,清灵醇美、真挚洒脱,好看,更耐看。后来听说她病了,手脚不大听使唤,画画也受到很大影响。周围许多与她素不相识但喜欢她作品的朋友,都感到沉甸甸的遗憾。

        周思聪住在北京王府井旁边帅府园的中央美院宿舍。上午9点多钟,在那套简朴的单元房里,我见到了简朴的她。病中的周先生布衣短发,热情、平和、温雅,聊起天来像家人一样亲切实在——以她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对一个初登门坎的晚辈如此恭良认真,即便在那个不尚虚华的年代,也出乎我的意料。我拿出那本杂志,请周先生提意见。她接过去,举在眼前专注地看着,半晌没说话。我有点紧张,毕竟先生创作多为具象,可能不喜欢抽象的东西。没想到周思聪频频点起头来:“不错,我还没见过这样的封面,有点新意,你们的领导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很开明啊。应该多尝试一些。”我松了口气。“可是也有些人不理解,说看不懂。”我接着把担心的问题说了出来。

        “看不懂没关系。”周思聪娓娓谈道,“我刚才也看不出是什么,只觉得挺新鲜挺美的。感觉到了美,又不太懂,人们才会去琢磨……艺术就是这样,要能给人去琢磨。好比跳高,如果把竿架得太高了,你根本够不着,就会走掉。如果太低,一抬腿就迈过去了,你会觉得没意思,不过瘾。只有把高度放在你觉得自己能过去,但得使把劲儿才行的地方,最合适。”

        一席话,深入浅出,既把艺术创作和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点透理清,又道出了社会实践中的观念尺度和把握方法。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鲜活的比喻,不时在我工作和创作中发生着作用,故而记忆犹新。

        感念周先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