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8日 星期日

    镜头中的中国乡村教育

    留下来的那些孩子

    解海龙 王大刚 王伟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8日   09 版)
    课间玩耍的孩子
    上学路上
    建设村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
    课堂上

        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脸,简单的衣服,这是走进建设村小学后,当地孩子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建设村小学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南,由于地处山区,发展受限,当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学校的孩子们大多由爷爷奶奶代养。

        学校位于建设村的一个小山头,有100多个学生。学校没有像样的操场和体育设施,下课后,孩子们只能在不大的校园里嬉戏打闹,跳皮筋、翻跟头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在孩子们的心里,有篮球场,有专业的足球,有绿色的草皮,这应该就是城市里学校的样子了。

        这所学校里的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老师们不仅要负责他们的学习,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有几位孩子由于离家较远,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学校里的几位青年教师每天都要帮他们做午餐。代课教师刘长容说:“孩子们挺可怜的,但他们很懂事,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才能对得起孩子们的信任。”

        据当地村民说,有一些家长出去打工后,由于不堪忍受这里的贫困,有的抛家改嫁,有的杳无音讯,常年不给家里寄钱,孩子全靠政府补贴上学。

        在采访中,我们遇见了一个幼儿班的孩子,他叫刘治,今年6岁,明亮的大眼睛透着童真。见面时,他正一个人在教室里玩汽车玩具。这辆小汽车是春节的时候,爸爸妈妈从上海给他带回来的礼物,也是他课余时最好的玩伴。刘治的哥哥叫刘政,长他5岁,在隔壁班上三年级。由于幼儿班放学比较早,所以他一下课都会来到这间教室玩耍,等待哥哥放学后一起回家。“爸爸妈妈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每次都只待几天。”刘治说,“很想爸爸妈妈能一直在家。”在刘治的印象中,爸爸妈妈一直是电话里的声音和春节回来时匆忙的脚步。

        像刘治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他们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成长,心里有委屈也无处倾诉,这造成了他们少言寡语,不愿和人打交道的习惯。这也是学校老师们最为担心的。在学校已经任教37年的老教师李建华说:“他们有事老憋在心里,我们真的很担心。”李建华老师认为,心理辅导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解海龙 王大刚 王伟伟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