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要展现原始淳朴的自然,展示我们必须保留和守护的自然,而非那些已经遭受破坏的。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
巴西摄影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是摄影爱好者心中的“男神”。他作品中“典型性瞬间、戏剧化效应、宏大叙事能量”所凝结成的视觉冲击力,比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能是因为太迷恋了吧,在摄影创作迎来高峰的中国,众人纷纷仿效,于是在近三十年的各类展览和作品中,总能窥见“萨老师”作品的影子。
在摄影的开始,仿效无可厚非,可是禀赋、生平履历和心路历程却是专人专版的。因此影像之再现和表达,纵然能在表面上惟妙惟肖,却也有吹弹即破,捉襟见肘般的荒蛮。
比起张张经典之作,老萨的过往经历和影像业绩却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萨尔加多拿下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进入了政府部门工作,接着却放弃工作和经济学研究,在29岁时开始从事摄影报道工作。他的第一份摄影报道是关于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情,之后他担任西格玛图片社、伽玛图片社和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记者,开始在世界各地拍摄照片,其中颇受好评的摄影专题有《帕拉达山区露天金矿》《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科威特的恐怖》等。萨尔加多的经济学思维和知识体系让他有别于一般的摄影记者,在其长期摄影计划中,有三项最引人注目,分别是记录大工业背景下的工人系列——《劳动者》(1993),展现世界各地人类迁徙活动的系列——《移民:迁移中的人性》(1998),还有描述未受到现代文明侵扰的自然系列——《创世纪》(2013)。
如老萨这样的思考深度并不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具有的,但对视觉冲击力的把握却是可以操作的。于是老萨作品里最著名的两招:用镜头逼近被摄者和在场景内营造超越这个场景的氛围——已经成为前赴后继的摄影大军拍摄必备之秘技。例如,某某采风创作团潜入老少边穷地区,长枪短炮面对着一个个惊奇紧张的面孔,或高声指挥着一个场面里所有人、事、物的布局,花点钱也无妨,直至摆布出心中设计之景象。
但这些怪不着老萨,只能怪摄影人对审美的不清不楚,或者说一些人的基本素养不够。我唯一对老萨嗔怪的是:我差一点就嗅到真实了,你却给我喷个芳香剂;我差一点就看到真实了,你却给我个幻境邀我一起沉浸。或许在你的影像刚刚出现的那个闭塞年代里,需要视觉冲击力刺激同样闭塞的心灵。但在什么都知道、都见识过,神经末梢已敏锐到极致的当今,我们需要的或许只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