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被科学家关注是从1976年9月29日开始的。这一天,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一所微生物学实验室接收了一份来自非洲国家刚果(金)的血液样本包裹,这一血液样本是从刚果埃博拉附近一种流行病患者体内采集的。这位患者是在刚果工作的一位比利时修女,她感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并被诊断为疑似黄热病。尽管她接种了全部疫苗,可最终还是死去了。
病毒学家通过显微镜照片看到,这种病毒呈长丝状体、像虫子一样的结构,和黄热病病毒完全不同,而与马尔堡病毒类似。马尔堡病毒是德国学者在1967年秋发现的新病毒,一些药厂工人被出口自乌士达的一批猴子传染了这种病毒,其中7人死于出血热。但比利时实验室并没有这种病毒的抗体,随后科学家将保留的部分样本直接送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1976年10月14日,来自美国疾控中心的电传消息确认了这不是马尔堡病毒,而是一种新病毒。至此,埃博拉病毒确认被发现。
实际上,在病毒被确认的两个月前,埃博拉病毒就已肆虐。
未知的来源
1976年7月6日,在苏丹南部恩扎拉镇一家棉花加工厂,一名叫作俞吉的工厂保管员不明缘由地七窍流血而死。在他去世后没几天,他的两名与他同在一间办公室的同事也因身体孔窍大量出血而亡。至此,当时还是不知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在苏丹南部暴发,并重创了这一地区,这一年的7月至11月,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
苏丹病毒暴发后的9月,一种更为致命的长丝状体病毒在刚果(金)的北边城镇传播开来,这是一块热带雨林区域,并由埃博拉河提供水源。首例个案记录为44岁的教师Mabalo Lokela,当时他出现了高烧症状,并被诊断为疑似疟疾感染,一周后他的病情恶化为无法控制的呕吐,口、鼻、直肠处也开始出血,于9月18日去世。经由他开始,这种病毒在医院附近的55个村庄里同时暴发,到10月,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
38年过去了,埃博拉病毒已经袭击了人类数十次。进入2014年,人类遭遇了埃博拉病毒最为肆虐的一年。1976年至2013年间西非地区确诊近110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约800人死亡,而2014年西非疫情中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过去37年的总和。
奇怪的是,这种病毒来无影去无踪,科学家们至今无法确认病毒的来源。据说,在苏丹埃博拉病毒第一位逝者俞吉的办公室中,蝙蝠栖息在屋顶上,但不能证实是这些蝙蝠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他也可能是从别的地方别的动物身上感染的。而刚果(金)的第一位逝者,他曾经从一个路边摊上买了一些新鲜的羚羊肉,他的朋友则买了一只刚杀死的猴子,传染源可能从这里而来。而1996年2月在加蓬北部暴发的埃博拉病毒,源于村民接触了一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2002年刚果(金)埃博拉病毒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猎人们与黑猩猩和其它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
今年埃博拉病毒肆虐的源头可能是几内亚南部盖凯杜的一名男童,去年12月,他出现发烧、呕吐和排黑便症状,并于12月6日死亡。随后,他的母亲、姐姐、奶奶也接连死亡,甚至来参加葬礼的亲戚也感染上了埃博拉病毒,并将病毒扩散开去。但研究人员迄今仍不知道那名男童如何感染埃博拉病毒。
科学界认为,埃博拉病毒最早从动物传染给人,是因为人接触了雨林中感染埃博拉病毒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尸体。黑猩猩、果蝠、猴子等都是可能携带这种病毒的高危动物。但是它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仍是谜团。
危险的动物
神秘莫测的自然界是一个危险的所在,那些看似毫无伤害力的动物们对人类来说可能也是致命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感染与免疫中心从去年开始进行一项耗费10年时间、花费数十亿美元的研究项目,科学家们将全方位地识别在哺乳动物中传播的病毒多样性。因为该中心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可能携带32万种病毒,70%能够感染给人类。
比如科学家们重点研究的一种名叫狐蝠的蝙蝠,这种蝙蝠能携带立百病毒(Nipah virus),人类若感染的话严重可导致死亡。在对从狐蝠上采集的1897份样品进行研究之后,他们发现了近60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大部分是前所未见的。
不止蝙蝠,其它动物也能成为烈性传染病的宿主。西尼罗河病毒是一种脑炎病毒,1937年在西尼罗河地区的乌干达发现,因此命名。它以鸟类为主要的贮存宿主,马、蚊子和人都可以是它的传染宿主,人一旦被感染后,会出现高烧、恶心、四肢疼痛等症状,在老年人当中病死率很高。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暴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的人死于黑死病。此种病毒借鼠蚤传播为主,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黑死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指出,大部分人类致命性疾病均是由动物传播,每年至少有一种新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原生动物和真菌等,从动物传染给人类,并演变成致命疾病。究其原因,很可能与人类行为及环境的改变有关,包括丛林打猎、密集耕种、全球变暖及长途旅行的普及,增加了疾病跨种物传播的机会。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艾滋病毒,这种病毒最初是在非洲猿猴身上发现,其后传播至人类,更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绝症。
人类通过动物身染重症是动物给予人类的警告,但实际上,食用野生动物仍是很多人的嗜好,或是不得不以此为食物来源。比如说,当前喀麦隆东部地区80%的肉食消耗来自于野生环境的“丛林猎物”,主要是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每年刚果盆地将有500万吨野生动物被屠杀,这相当于1000万头牛。科学家警告称,人类食用猴子和猿,未来可能会感染新型艾滋病毒。
(摘自《世界博览》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