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历史江河奔流不息。
从天安门广场的开国礼炮鸣响时起,中国就一直在被西方困惑、怀疑、警惕的目光打量着。
65年,这个大国沧桑巨变,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发展指数上升最快的国家,既保持着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又在迅速革新完善着民主法治制度、教育科技体系。它成为世界新兴力量的象征,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为什么能?
答案是: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支撑着这一切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兴国之魂,这是强国之魄。
爱国主义:传承民族血脉
爱国传统源远流长,数千年以降,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绵延不绝,万川归海。
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对华夏疆域空间的守护,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它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度,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抱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襟,亦是“恨不抗日死”的血性,是“人间遍种自由花”的梦想。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根脊梁,在65年共和国历史中更显分量。这条血脉,一直传承到今天。
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石油会战,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铁人队伍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开钻,硬是在东北荒原上竖起了钻机、打下了油井,纾解了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朴素口号,至今仍回荡在东北大地。
70年代的中国航天事业,以戚发轫、孙家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政治运动频繁、个人境遇跌宕的情况下,克服了连正规实验设备、实验场地都没有的困难,终于放飞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让世界惊叹“中国人过去被大大低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不仅塑造了航天人,还成为激励整个中国社会奋发图强的动力。
65年,一个大国和平发展。一个个时代先锋、英雄楷模,他们的精神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为爱国主义的浩荡春潮。正是爱国主义,将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活力、创造热情、创新能量汇聚起来、发挥出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力量。
新世纪,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一系列磨难,一个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生死守望的中国社会,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让中国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凝练,让中国力量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彰显。
恰如汶川地震后俄新社播发的评论:“一个总理在两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拥堵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65年,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在于精神。
改革创新:激荡时代风雷
爱国主义,传承的是民族血脉;改革创新,激荡的是时代风雷——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破晓之光。这篇文章重申了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提出的哲学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桎梏,使中国的发展理论和思路,重归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与真理观。
1992年初春,另一个发展瓶颈亟待破局。一位88岁的老人此时走向了南中国,以其巨大的政治气魄和宽阔的历史视野,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准概括、对姓“资”姓“社”的理论廓清,不但肇始了新的、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更鼓励和释放了全社会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巨大热情。
2012年金秋,中国改革正处在深水攻坚的关键期。世界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规划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大会报告中86次倡言“改革”——章节段落叙述的改革目标,字里行间流动的改革精神,遣词用句展示的改革气魄,为“中国往哪里去”提供了一份与时俱进的答卷。
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大力推进,在各个领域迅速推进:
——政府改革大刀阔斧:中央已分多个轮次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三个维度的改革效应正在显现:政府简政放权,市场主体松绑,行政垄断部门减少寻租可能。
——财税改革小步快走:历经两年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推广到全国,相关领域的市场细化与分工协作将逐渐摆脱税制的掣肘,财税机制与市场化匹配的动向清晰可见。
——深水改革、难点改革破冰:户籍改革新政出台,司法改革稳步推进,上海自贸区正在尝试建立财税、金融、经济制度的地域模型,给出可以推广的改革经验。
改革进程讲述中国故事,改革宏图凸显中国精神。如果说,65年来,爱国主义传承和发展持续锻造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那么,36年来,改革创新精神就一直在激发着中国社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一种古老又年轻的文明,一个久经世事又朝气蓬勃的民族,正在这两种精神的激荡下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本报记者 刘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