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焦点话题

    海上丝路走向复兴

    本报记者 陈恒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5日   13 版)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CFP
    中国企业助力发展东非第一大港:肯尼亚蒙巴萨港。 新华社记者 孟晨光摄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刚刚结束中亚和南亚四国之行,其中,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三国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站点。追溯到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次南亚之行被外交部部长王毅称为一次精彩“路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

     

    1.起点:挖掘通道价值

     

        9月14日,马尔代夫成为习近平主席南亚之行的首站。这个亚洲最小的国家,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其中202个岛屿有人居住,人口仅40万。但这样小的一个国家,却具有特殊的意义。习近平主席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同时发表的文章《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提到:马尔代夫地处印度洋要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自古以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向西,到达西亚北非,并通达欧洲,一路上活跃了沿岸各国的经贸往来。作为21世纪的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在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看来,海洋是各国人民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10+1”框架下走向“钻石十年”的迫切需求,是全球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

     

        看一看此次出访中我国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印度所达成的合作清单——与马尔代夫加强海洋事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民生领域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斯里兰卡启动双边自贸谈判,重点推进港口建设运营、临港工业园开发建设;与印度积极研究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中方优势,改造升级印度铁路,兴建产业园区——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要致富,先修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经济室主任赵江林说,基础设施是加强贸易、投资及促进人员往来的前提,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宗义表示,我国提供资金并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他介绍,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的就是为本地区互联互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各领域经济合作。

     

        在中马联合发布的新闻公报中,马尔代夫表示,欢迎并愿积极参与中方提出的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习近平主席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发表题为《做同舟共济的筑梦伙伴》的署名文章中称,中斯双方要加强海洋、经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等领域合作,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复兴。

     

        中国期待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本国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繁荣,这一点与沿岸其他国家的期待不谋而合。此次到访的三国,都已表态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促进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

     

    2.重点:促进贸易投资

     

        9月19日,为期4天的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其永久举办地南宁落下帷幕。4天来,本届博览会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13场高层论坛、2000多家参展企业、5.7万参展参会客商……围绕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海上合作、金融合作等重点领域,博览会举办了系列投资促进活动。

     

        在本届博览会期间,中国广西钦州港与马来西亚关丹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缔结国际姐妹港。“马来西亚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代丝绸之路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马中两国能在经贸、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汽车、人文等领域加强来往,共同开发东盟市场。”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副部长李志亮说。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经济一体化关键在于贸易与投资更加自由便利,以深化各领域经济合作。从1991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特别是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成为睦邻友好合作的典范。过去十年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黄金十年”。从2004年到2013年,双边贸易额从1059亿美元增加到4436亿美元,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主要是把自己的国家开放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方面继续欢迎其他国家走进中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走向世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未来中国的资本必然要走向世界。中国要走出一条与各国共同发展的道路,不仅自己发展,其他国家也发展。

     

        自“十五计划”开始,中国启动了“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服务出口。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十来年间快速增加。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的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市场来消化新的产能。21世纪丝绸之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

     

        “海上丝绸之路不是简单的贸易通道,而是增长通道,旨在通过加强沿线国家经济联系实现共同增长和繁荣。”赵江林认为,这有利于中国产品对当地出口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我国正在“腾笼换鸟”,转移一些产业,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南亚国家正好可承接我国产业转移,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3.“五通”:未来可期

     

        早在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时谈到: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专家普遍认为,“五通”措施同样适用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局限于中国与东盟合作,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串起东盟、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促进亚非欧贸易投资合作为长期目标。“海上丝绸之路还将延伸到非洲乃至欧洲。”刘宗义说。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陈玉荣提出,“一带一路”应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中期目标可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朝自由贸易区迈进,打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中亚国家建立自贸区,将非洲东海岸和拉美地区环太平洋国家纳入合作机制;远期目标是建成覆盖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拉美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群,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

     

        赵江林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共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及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措施,同样适用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实际上,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同样非常重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赵青海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沿线各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与配合。

     

        事实上,人民友好交流已经成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马联合新闻公报显示,中方将继续鼓励中国公民赴马尔代夫旅游,马方进一步完善本国旅游服务,双方还将进一步促进科技、文化、教育、人力资源培训和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对于中斯人文交流,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表示,要继续挖掘两国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不断扩大文化、教育、宗教、青年、妇女等方面交流合作,促进两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专家表示,通过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找到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不断推进经济整合,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互联互通、投资、产业合作等多方面做出安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推进政治沟通和文化的交流合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或将重现。(本报记者 陈 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