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一群家庭主妇组成了一支特别的志愿者团队。她们组织“可再生家庭废弃物回收利用”,让利用饮料盒制作生活用品成了社区居民的绿色生活时尚;她们倡导“家庭一平方米小菜园”“家庭微绿地”“爱心编结”,让绿色走进每家每户。她们热爱绿色,希望用绿色浸润寻常生活,用绿色滋养邻里关系,用绿色熏染社区内外,她们给自己起了个响亮好记的名字:“绿主妇”。
“绿主妇”诞生在上海徐汇西南角一个20世纪90年代初建设的老式小区——梅陇三村。七八年前,这个动迁安置小区还是远近皆知的“垃圾三村”。2011年初,为了在社区开展垃圾回收再利用工作,居民主动成立了由10名社区家庭主妇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居民日常垃圾的分拣回收工作。凭借“绿主妇”们的巧手慧心,分拣出的塑料袋、纸张等废弃物,变成了围裙、帽子甚至休闲长椅。这让居民们实实在在地认识到:垃圾其实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每月28日上午,“绿主妇”们会在社区垃圾回收点对收到的废旧物进行称重、登记、分类,每一名参与环保活动的社区居民都能领取到“零废弃回收卡”,社区居民通过送交可回收物资,获得回收卡积分,再通过积分兑换,领取日常生活所需的手提袋、围裙、遮阳帽、化妆包、家庭摆饰等。
在定期开展社区垃圾减量回收活动的同时,“绿主妇”们还让绿色在社区延伸:组建“家庭一平方米小菜园”志愿者团队,开展家庭种植推广活动,逐步建立起共350平方米的绿色种植体验基地。
因为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掌握持家的心理预期,“绿主妇”们的点子总能得到社区居民的响应。随着“绿主妇”志愿者工作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主动加入团队。
“绿主妇”打造“绿小区”。这绿不仅是看得见的绿,还有每个人心里的绿。管“闲”:梅陇三村社区居民成分复杂,有老城厢动迁居民、下岗待业职工,居民素质参差不齐。为此,“绿主妇”志愿者主动上门做工作,一年之内将百余人送上各种工作岗位。疏“气”:部分社区居民由于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矛盾,对街道工作有抵触情绪,“绿主妇”团队尝试将这批居民吸引到社区的公益服务活动中,通过活动中你言我语的近距离交流,逐步缓解这批居民的情绪。治“事”:为了更好地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工作,以“绿主妇”为平台,成立“绿主妇”议事会,社区居民遇到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可以把诉求送到议事会,通过议事会的评议,协调解决。在议事会的推动下,梅陇三村小区居民养宠物文明公约顺利签订,小区道路拓宽工程在征得居民意见后顺利开展。
梅陇三村老人多,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绿主妇”志愿者成立爱心编结社,用回收再洁净的毛线编织“爱心衣帽”,赠送给这些独居老人。爱心编结社成立的第一个冬天,编结了210多套“爱心衣帽”,送到了小区数百名高龄独居老人手上。“绿主妇”爱心编结社的队伍不断壮大,“爱心衣帽”的产量也在提升。“绿主妇”们意识到,不仅小区老人需要关爱,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也需要关爱。“爱心衣帽”送到了广西、安徽、贵州、西藏、新疆等地,两年间已向希望小学捐赠“爱心衣帽”1610多件。
如今,“绿主妇”行动社区志愿者团队规模已从建立最初的10人增加到目前的2600多人,“绿主妇”也已经从徐汇区凌云街道拓展到全区其他6个街道、上海5个区及全国4个省市。2012年,“绿主妇”志愿者团队正式注册成立“上海徐汇区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成为接受社团组织管理的公益性服务组织,“绿主妇”们的绿色事业做大了。梅陇三村绿主妇指导中心主任、居委党总支书记尚艳华说:“引导居民自我组织,让社区成员各展所长、各得其乐,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绿主妇’们的心愿是打造更加宜居、更加融洽、更加和谐的‘绿社会’。”(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