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

    百家姓 一家亲

    ——湖南蓝山毛俊村由“乱”到“治”的蜕变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龙军 光明网记者 禹爱华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3日 04版)
    村委会副主任刘挺(左二)在和村里老者一起讨论沿河风光带的规划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湖南蓝山县毛俊村与湖南临武、广东连州相邻坐落在东寨山下。数百年来,不断有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11省(区)72县的人先后迁来定居。近5000村民中竟有唐、李、陈、吴等103姓。

     

        近年来,毛俊村通过“治乱、治穷、治理”三部曲,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迎来了“百家姓,一家亲”的和谐局面。

     

    治乱

     

        在谈及毛俊村“乱”与“治”的变迁时,村支部书记廖仁旺感慨颇深:“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毛俊村因村民来源不一、利益取向多元而引发的村民内部矛盾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代前后,村里形成了‘108大’和‘36浪’两大宗派势力,对村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都造成严重影响。”

     

        如何将这股歪风刹住?2005年,刚被公推为毛俊村“领头羊”的廖仁旺,在县委驻村工作队和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使出了依法治村的“撒手锏”,成立治安大队,对顽固分子给予严厉打击,利用帮派人员亲属做工作对他们内部进行分化,并邀请县法制办的同志来举办学习班,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上的教育。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快将这两个影响恶劣的帮派解散。

     

    治穷

     

        碾米厂、发电厂、加工厂等村办企业先后倒闭,集体收入无来源、干部报酬无着落、公益事业靠摊派。这是2005年3月,廖仁旺上任初的真实写照。

     

        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2005年8月下旬,村里拆除了市场内的简易商铺,兴建商业铺面。经过4个月的努力,村干部以垫资的方式,建起了总面积达2380平方米的14间两层楼的商铺,当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2008年,该村又办起了日产500吨自来水站和占地2600平方米的村级客运站。

     

        家底殷实了,办事也有底气了。村支两委首先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工作入手,不断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年来,全村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100余万元,建成14间村集体商铺和占地2600平方米的村级客运站,兴建了占地198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体中心、900平方米村级综合办公大楼,兴修了防洪堤2.3公里、沿河风光带1.5公里,建起了集假山、长廊、花园于一体的百姓休闲广场,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治理

     

        1989年,毛俊村因山林权属纠纷与相邻的十八弯村打官司,村干部接待调解工作队时接待伙食费超标,引起村民公愤。这对刚上任的村支书廖仁旺启发很大,他认为,农村财务问题是群众关心的焦点,对它的管理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为此,毛俊村村支两委决定从“阳光财务”上做文章,制定《毛俊村财务管理制度》。凡是需要报销的钱必须具备原始凭证,所有开支由财务监督小组跟踪管理,年终在监督小组的监督下负责结算,并将小至一个本子,大到上万元的开支全部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009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后,毛俊村进一步健全了民主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了《毛俊村“四议两公开”理事会代表推选办法》,从群众中推选德高望重的“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先进)“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四议两公开”理事会。

     

        如今,“农业养村、工业强村、商贸活村、和谐稳村、文化美村”的发展思路,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在落实为全村看得见、摸得着的兴旺之路。(本报记者 龙军 光明网记者 禹爱华)

     

    以人为本 让民做主

     

    本报评论员

     

        湖南省蓝山县毛俊村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善政善治,让该村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蜕变,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成功案例,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集中精力谋发展。发展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党建资源要转化为发展资源,发展成果要转化为民生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壮大。毛俊村和谐发展的成功实践,首先得益于村支两委带领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充分就业,为满足群众的富足感、归属感和愉悦感提供了必需的经济基础。

     

        二是必须因势利导强化管理。近年来,农村矛盾纠纷的诱因,主要集中在农村资源、资产和资金“三资”管理方面。毛俊村在民主管理中,整合了农村资源,盘活了集体资产,用成熟的监督机制管好了集体资金。这为我们顺应形势做好群众工作,明确了工作重点,提供了方法借鉴。

     

        三是必须发扬民主,多办实事。在毛俊村,村里做什么、怎么做、由谁来做,完全依靠民主决策;集体的资金用不用、怎么用、用在哪里,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这实质上是坚持了发展依靠人民的群众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

     

        四是必须面向发展建好班子。农村工作始终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关键靠基层党组织“领航”,靠村支两委班子“掌舵”。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务实、清廉、为民的服务型村级领导班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