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民歌节目应固本求新

    金兆钧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2日   14 版)

        民歌承载着民族历史的记忆,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很多电视台看到了蕴含在这种艺术形式中的深厚内涵和丰富资源,纷纷投入民歌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广西卫视的《大地飞歌》、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四川卫视的《中国藏歌会》、山西卫视的《歌从黄河来》……近年来荧屏上涌现了一批节目,让观众从中感知民歌背后的故事,感受民族文化的气息,为传统文化传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然而,面对亲子、旅游、美食等类型综艺节目的强烈冲击,许多民歌节目因收视不佳而纷纷停办,只有《歌从黄河来》等少数节目仍坚持至今。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民歌类节目最忠实的观众群体是50后、60后,如何在稳定中老年观众群体的基础上,赢得更多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喜爱,关系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一些节目虽然找到了创新的方向,运用的方法却过于简单。比如,为了争取80后、90后年轻观众,就把他们喜爱的各种流行因素不加处理地添加到民歌的演绎里,走时尚化、通俗化、摇滚风的路线,节目被弄成了“四不像”,结果不但年轻观众没吸引来,中老年观众也丢失了。所以,民歌节目不能盲目地赶时髦,求新之前必先固本,如旋律、内容等民歌艺术最根本的东西决不能丢。

        民歌中蕴藏着无穷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但由于音乐普及不到位、有些作品年代久远等原因,很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对此不甚了解。观众看民歌节目,不光是为了欣赏歌曲娱乐身心,还希望从中获得诸如歌曲创作缘起、音乐背后的故事、审美情趣的引领等更深层的信息,这就要求节目制作必须在学术性和娱乐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人们在欣赏歌唱者的精彩演绎之外,得到艺术甚至心灵的点拨和提升。当下,很多节目让明星当导师、评委,试图发挥明星效应,扩大节目收视。但很多明星并非专业出身,对歌曲的介绍评价显得外行肤浅,这就降低了节目的专业质量,甚至对观众产生误导。因此,民歌类节目应该吸引更多业内专家学者的加入,利用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对观众进行“导赏”。

        很多人喜欢民歌,不仅因为旋律和歌词好听,更缘于对原始生命状态的怀念和向往。在舞台上和录音棚里唱出的歌曲自然就少了一种原生态的感觉。民歌类电视节目要吸引观众,不妨在录制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把录制场地搬到室外,让选手伫立于群山之巅歌唱,面对着辽阔草原歌唱,骑着马唱,划着船唱,进行情景还原。这些原生态的情境经过现代电视技术的加工处理,必然能够产生独具特色的视听奇观,激发观众的兴趣点。

        再深究民歌节目收视低迷的原因,也并非都是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移动互联网时代汹涌来袭,电视观众尤其青年群体被视频网站的收看形式大量分流。年轻观众不爱看电视,却不等于他们不需要音乐,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媒介接受方式。因此,民歌节目除了要守住电视这一块阵地之外,还可以考虑创新和扩大传播渠道,在更广阔平台上对民歌艺术进行宣传推广。

        (作者为著名音乐评论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