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唐湘岳走基层

    暖水客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叶寒竹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9日   05 版)
    扫扫二维码 看光明网视频

        湖南省汝城县有个热水镇,因温泉98℃而得名。汝城还有个暖水镇,镇里有个恒温49℃、可直接饮用的温泉。这个温泉叫罗泉。罗泉旁,片片茶园郁郁葱葱。记者认识了一群暖水客——来这里创业的80后外地大学生。

        谢炳武,1985年生,浙江松阳县人,2006年宁波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做过汽车零配件销售,经营过超市。

        王进来,也是浙江松阳人,200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2010年初夏,25岁的谢炳武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创业梦。经过多方考察,实地调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温光条件、环境气候、政策支持、劳动力等因素,谢炳武最终确定到湖南省汝城县暖水镇投资茶叶开发。同年11月,汝城县松溪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谢炳武担任总经理。

        在谢炳武的带动下,2012年,在种茶世家长大的王进来辞去导游工作,来到公司,担任茶厂厂长。为了追随丈夫的脚步,谢炳武和王进来的妻子,两位大学毕业生也来到暖水镇,分别在公司负责直营店和仓储管理。

        创业之初,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经验欠缺。暖水客做好了不怕苦,扎下根的思想准备。

        2011年夏,茶苗遭遇干旱,50%的茶苗受损。谢炳武和村民抬着抽水泵上基地灌溉。下半年将受损茶苗全部补上。

        政策激励,政府扶持,茶农欢迎。大学生创业者在离家1500公里的温泉边,找到了家的感觉。

        2012年,公司注册了第一个品牌“茶露湘逢”,意味着浙江与湖南结缘。

        2013年,公司建起了办公楼、加工区和茶艺展览馆,并根据汝城位于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交界处的地域特点,注册了“罗霄红”“南岭青”“汝白茶”三个商标。

        来自江西、安徽、贵州和汝城本地的大学毕业生纷纷加入企业。

        彭翔军来自江西九江,在大学学的是茶叶种植专业。2013年,他应聘到松溪茶业有限公司,担任技术主管。

        1989年出生的朱雪婷是暖水镇本地大学生,学习会计的她曾在深圳打拼两年。今年过年后,她应聘到松溪茶业公司负责财务。朱雪婷说:“现在的收入与深圳打工差不多,还能每天回家,照顾父亲。”

        滚雪球一般,公司的大学毕业生从1人变成了10人。公司已建立标准化茶园基地5个,有机茶园3000余亩,解决了上万农村群众就业,成为郴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聘请村民茶场做工、帮助群众种植茶叶、为村民提供义务服务,大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白沟村2组村民何柏生家有4个儿女,原来家庭困难,他到茶场上班后,家里添置了新家具,建起了新房子。北水村大窑帽组居民自来水长期供应不足,公司免费让居民从基地水池抽水,解决了村组40余户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

        村民们热情邀请大学生到家里吃饭,为他们送上新鲜的蔬菜。

        记者问:“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目标还是在城市,你想对未来的大学毕业生说什么?”

        用泉水泡上一杯茶,谢炳武说:“总的来说,农村是比不上城市,比如文化设施,交通条件。但农村的发展空间比城里大,创业成本相对较低,国家和地方又有许多优惠政策。不说别的,在大城市哪里能够自由享受暖水镇这样优质的泉水。”

        王进来说:“农村缺人才,缺技术。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又回乡创业,自己赚了钱,还能够帮助家乡父老脱贫致富,何乐而不为?”(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叶寒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