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金门时,导游安排我们参观了老字号“金合利”制刀厂。它所生产的金门菜刀使用的是特殊材料——金门炮战遗留的未爆弹或弹片,用弹壳打成的菜刀异常锋利。仅1958年,金门地区共落弹近50万发,后来“单打双不打”,炮战一直持续到1979年,加起来可能有100万发,而一发炮弹可以打60把菜刀。金门有的是炮弹,至少还可以用30年。当时谁也没有多想,纷飞的战火也为金门日后一份独特的产业提供了原料。导游开玩笑说:当年你们送来的炮弹,现在我们打成菜刀送还你们了。
国共兵戎相见,同室操戈,逐鹿中原近三十载,最后国民党被赶出了大陆。然而,狼烟方灭,炮声再起,金门炮仗,地动山摇,沧海卷起千重浪!就像鞭炮声声终非常态一样,人心思定,大多的日子还应该是平静的。时过境迁,而如今,如雨的炮弹被岁月掩埋,涛声依旧,青山常在,残阳还是如血。
炮弹打成菜刀,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铸剑为犁”的雕塑。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苏联的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了一尊“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像,雕塑中的青年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消灭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这座青铜雕像于1959年由当时的苏联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留作永久的纪念。
铸剑为犁是一种理想,而化炮弹为菜刀,则是把理想变成了现实,这也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
我们福建有个连江县,台湾也有一个连江县(马祖岛,历史上是福建连江县的一个乡),而且就与福建的连江隔海相望。到了马祖,导游带我们参观了所谓的“八八坑道”。
资料表明,“八八坑道”原是为加强战地防御所构筑的军事设施。当时用来储存军需物资。因其在开挖完成时适逢蒋介石八十八岁诞辰,故命名为“八八坑道”。坑道全由花岗岩石构成,全长两百多公尺,开挖期间,因为地质十分坚硬,工程相当浩大。后来两岸关系趋缓,八八坑道不再被赋予军事功能,但因八八坑道冬天温暖干燥,夏天凉爽潮湿,恰好是条件极佳的藏酒窖,便拨交马祖酒厂用于储存原酒,成为台湾白酒界最具知名度的绝佳藏酒窖。“八八坑道”是台湾统一集团旗下世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拥有的白酒品牌,是台湾白酒市场主要领导品牌之一,体现了海峡两岸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愿望和前景,是最能代表台湾风情及文化底蕴的窖藏白酒。也因为“八八”与“发发”音近,命名为“八八坑道”,也有吉祥发达的意涵。
在台湾十几天,也见多了台湾的书商和地方官,餐餐必有白酒,不是金门高粱,就是八八坑道。初时,大陆人与台湾人还比较陌生,也矜持,可是,几两“马尿”下肚,两岸就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了。台湾出版协会之类的,大哥二哥相称,一直有十几二十个哥,我的一个谢姓同行,常年穿梭于海峡两岸,已被他们排进“七哥”的位置。可不,两岸的出版商,几杯白酒下肚,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了吗?
说起八八坑道,在大陆,在福建,我也见多了种种坑道,只不过不是叫“坑道”,而是叫“防空洞”。比如,福州于山脚下的防空洞,我小时候还参加过义务劳动哩。大陆进入新时期以后,这防空洞先是用来藏香蕉,刚刚割下的香蕉太生,不好卖,洞藏一段日子,就熟了,好吃。据说,放在防空洞中的香蕉也不容易烂。只是,大陆人没有台湾人那样会做文章,不曾给香蕉起个名字叫“防空香蕉”什么的(既是防空洞出来的香蕉,又是防肚子“空”的香蕉,多好!)。后来,于山防空洞被改成“越洋图书城”,由藏香蕉改为藏书,虽然福州的书店一直从最繁华的市中心退居到防空洞,也可见福州人由重物质提升为重精神了,衣食足而重读书,不吃香蕉也要看书,或者吃了香蕉去看书,足以证明国人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另外,“越洋图书城”的名字也起得好,福州一越洋,就到了马祖,便可与八八坑道对接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福州的马尾与马祖搞一个海底隧道,世界上的两个连江不就连到一起了吗?
炮弹与刀剑,坑道与防空洞……总之,折腾来折腾去,终有归结,也就是世界性的话题了——
铸剑为犁,和平万岁。
(作者为作家、海峡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