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东海滩头,一架新型无人机首次试飞成功。这次试飞成功归功于气象“把脉人”——南京军区某气象水文中心的科技干部群体。近年来,这个群体圆满完成总部和军区组织的重大军事活动保障任务30多项,被广大官兵誉为“观云测雨神算子”。
从后方走向前方
现代战争需要气象水文全程参与作战、全程保障作战、全程服务作战。从保障后方走向战场前方,发挥军事气象水文服务保障的最大效益,成为气象水文中心科技干部群体的共识。他们把“当战斗队、做战斗员”的口号化作实际行动——把本级保障任务与上级军事活动整体部署对接,开展嵌入式专题研究;上总部、下基层、跑地方,辗转数千公里,收集海量历史资料,建立完备的作战数据库;跋山涉水赴任务区域,开展针对性适应训练。
在陆军同类单位中,南京军区某气象水文中心首批成立,战斗力建设上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为摸索提高战斗力的方法路子,中心科技干部拼命地和时间赛跑,他们在业务正规化建设、战备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被总部和军区转发,担纲起草全军气象水文业务建设法规多部,被表彰为“全军气象水文工作先进单位”。
“像是站在刀尖上跳舞”
去年9月,某沿海地域,南京军区“使命行动-2013A”跨区机动演习远程立体机动即将开始,万人千车集结完毕。然而,台风“万宜”和台风“天兔”接踵而来。关键时刻,气象水文中心将预测结果送到演习导演部:“万宜”将以较快速度向北上转移,对演习地域影响较小,可按原计划进行;“天兔”移动速度较为缓慢,在参演部队撤离之前不会构成威胁。据此,波澜壮阔的跨区机动演习,在两个台风间隙顺利完成。
“气象水文条件复杂多变,准确预测难度大,科技干部像是站在刀尖上跳舞。”总工程师于永锋说。“遭敌强电磁干扰,卫星通信中断”,在一次野外机动保障演练中,导演指挥所突然改变演练预案,增加演练险情。
没有气象水文信息情报怎么提供保障?平时依赖信息技术搞保障的科技干部们发出疑问。“战场情况不能凭主观臆想,必须发挥现代技术和传统方法的优势,为打得赢提供精确保障。”中心主任张群的一席话启发了大家。科技干部们通过眼睛观云、手工测风,结合掌握的驻地气象水文历史资料,共同进行天气会商,为导演指挥所提供了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
把人生航向锁定在战位上
中心科技干部群体对气象水文事业矢志不移,始终把人生航向锁定在战位上。
一次,工程师叶志敏到海边验潮,被猝不及防的海浪卷进海里,幸亏他水性好游上了岸。当提及此次“生死劫”,他笑道:虽然冒了点风险,但掌握了珍贵的第一手气象水文信息资料,值得!
科技干部们对保障服务对象热心,却对自己“狠心”。在一次演习保障期间,工程师王亮接到父亲的两次病危通知书,但他没有下“火线”。
近年来,中心科技干部中有3人入选军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参与完成国家、军队重点科研项目32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