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

    再出发,为祖国的明天

    ——2014“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参加北京教育学院培训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吴潇怡 邓晖 靳晓燕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9日   14 版)
    2014“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在研修活动中。本报记者 郭俊峰摄
    扫描二维码到光明网收看“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走进教育学院视频。

    终于来到了天安门

     

        8月25日,11位“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中轴路校区。每一位教师身后,都有着感人的故事。

     

        出身东北的周丽娜老师,说起随着维吾尔族丈夫远赴新疆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亚维勒克村成为双语老师的经历,不为人知的孤独和辛苦让她忍不住泪洒当场。台下的教育学院老师志愿者们听得动情、跟着擦眼泪的时候,也不忘体贴地给周老师递上纸巾。贵州省遵义县龙坪中心村小学的朱敏才、孙丽娜老师夫妇也成了媒体追逐的“明星”老师。说起去贵州支教的动力,孙丽娜老师笑言自己找了个好老公。“你去哪儿我都陪你,你到哪儿我到哪儿”——丈夫的这句话坚定了孙丽娜的决心,于是两位老人在退休之后毅然前往条件艰苦的贵州,“哪儿缺人,我们就去哪儿”。

     

        在北京故宫门前,“门前这两个石狮子一公一母,大家知道哪个是母狮子吗?”“脚底踩着小狮子的是母狮子。”教育学院程老师的提问没有难倒老师们,不过他们还是像好奇的学生一样,一直跟在学院安排的这位“职业导游”周围问东问西。

     

        教历史的程老师是教育学院专门为这次故宫之行安排的讲解员,他寓教于乐的精彩解说让很多普通游客也参与到教师的游览队伍里来,专注聆听。“果然还是要听‘百科全书’专业讲解才行,光看几个宫殿,还真是领会不到其中的妙处。”天津大港区刘岗庄中学的刘月升老师说。

     

        海南省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的曾维奋老师因为腿部残疾出行不便,学院特地准备了轮椅,由志愿者全程推行。担任导游的程老师一路也不忘照顾曾维奋老师,每当队伍行进的步伐快了,就会提醒大家停下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曾老师。

     

        黄昏时分,入围教师们的队伍终于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前。余晖洒在老师们的身上,映出橙色的光晕,一如他们带给社会的能量一般,温暖而令人心醉。

     

    微讲座,名师面对面

     

        8月26日,教师大厦五层会议楼。“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们开始了崭新的一天。

     

        上午是三节研修课。8时30分,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教育中心主任刘紫妤开始“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微讲座。

     

        “请大家起立!调整心情,我们开始成功起床操。”

     

        “请把右手举到头顶。上身前倾30度角,舒展。”伴随着老师的提示,气氛因之活跃起来。

     

        “开放你的心态,用真诚拥抱每一天。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一段操,一篇诵读,“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们进入到学习状态。大家或用笔记录,或用手机录下视频,或视而笑。这是一次难得的分享、交流机会。

     

        问:“分享一下坚持力,周丽娜老师,您是怎么做到呢?”

     

        答:“在这里,实现童年的梦想,喜欢就去做了。有家庭孩子的支持,有老乡善意的尊重、接纳。是爱的力量把我留在新疆。”

     

        问:“落地研究,这是一种收获。胡清汝老师,您有什么收获?”

     

        答:“兴趣培养,找到根源方法。”

     

        “我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我坚信,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乐在工作,我乐在分享。让我们为爱而生活,让我们因爱而努力。”

     

        10分钟休息之后。“学生心理与教育”“班级活动设计与班主任艺术”分别由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齐建芳、张红讲授。

     

        “对于孩子来说,操场上发生的事情和课堂发生的事情一样重要。当他们跑出去,到操场上时,没有人能保护他们。没有哪个孩子会保证自己不在游戏中失败;没有人能保证在技能比赛中不丢脸;没有人会去干涉或保证一群人带不带你玩儿。一旦到了操场上,要么被动沉寂,要么主动活跃。没有人会主动成为你的朋友。”“理论的主要价值就在于‘看见’看不见的。”“当前,我们很少有用科学的态度做德育,以为仅仅是情感。支撑班会的永远的是思想。”“班会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深入浅出的讲解,富有哲理的话语,时间飞逝而过。

     

        下午,名师面对面。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高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特级教师杨红兵、北京育英学校特级教师任弘带来了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老师们说,交流让他们的理解更加明晰: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是“放任”的艺术。误区得以修正:音乐长于描情,拙于说理,叙事不具体。对学生不是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不是直接说教,而是潜移默化。

     

        课下,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们与名师们相互交流、切磋。每个40分钟慢慢积淀下来的是教学的艺术。虽然,无痕的教学最高境界,永远达不到,但他们永远在追求。

     

    “恨不得每分钟都在汲取、吸收”

     

        8月27日一早,位于昌平区的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校园就热闹了起来。

     

        11名“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在建校近60年的南口学校校园修葺一新的会议室入座,与南口学校的校长郑克瑜和师生交流办学教学经验。

     

        老师们非常认真地聆听和翻看学校发给的资料,学习南口学校“利用名校办分校”“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的经验,感慨颇多。

     

        朱敏才老师结合自己将教学和研究融会贯通的经历,和郑校长探讨了他正致力于的“六何”理论框架。孙丽娜老师则由南口学校的随迁子女学生联想到了自己在贵州的一个学生——这个孩子迫于经济压力很可能面临不得不辍学的命运。孙丽娜对学生深沉的关爱,打动了在场的入围教师和南口学校的师生,郑校长听完她的讲述后当即拍板:“您说的这个孩子,只要他愿意来北京,上学的问题我们学校来给解决。让我们做多了不敢说,但几个孩子的问题,还是能解决的。”听到郑校长这话,孙丽娜兴奋得站起身来:“对我来说,这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看到老师们欢欣鼓舞的反响,郑校长又把自己的承诺做了个“延伸阅读”:“再给大家一个‘特权’——每位入围老师都可以推荐一位上学遇到困难的学生到我们学校来。”

     

        话音一落,会议室内掌声雷动。乡村教师和首都教育工作者的心,在这一刻因为孩子们的学业而联结在了一起。

     

        十几位教师聚在一起,三句话离不开学生、离不开教学。 

     

        8月28日上午,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大厦7楼的教室里,老师们被分成了两组,与北京教育学院的教授们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教学研讨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小学是否需要有教学研究活动?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实质是小学教师是否需要写论文?”72岁的朱敏才老师刚抛出这个执教九年来一直困扰他的问题,立马引起老师们的共鸣。

     

        “一线老师缺乏高深理论。”河北省平乡县常河镇学区教师胡清汝执教32年,家里培养出20多名教师,可提起写论文,也是一脸愁容。

     

        “研究不等于写论文,它是基于问题不断思考。但论文是重要的,它可以梳理思考,积淀研究。我近年来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觉得通过案例阐释教育实践如何改进,这种是最耐读的,也是最受老师欢迎的。”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教授刘加霞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这就要教师勤动笔,其实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各自的故事,记下这样生动的小细节,哪怕100字,再根据记录思考、提出问题,最后形成教师论文。”

     

        一直埋头记录的孙丽娜老师扶扶眼镜,有点激动:“农村老师都感觉论文高大深。但听您这么一讲,我觉得每个农村老师都可以写出论文!”

     

        谈校园安全、说体育教学、聊班级管理,一个半小时的研讨时间结束,可老师们还是不愿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三五成群地围堵着专家,开起了小会,“机会实在太难得,恨不得每分钟都在汲取、吸收这些宝贵经验!”

     

    “我是无名小草,但朋友遍及天涯”

     

        8月28日下午4点,北京教育学院百人讲堂。尽管有万千不舍,培训结业仪式的横幅还是早早地被老师们挂了起来。

     

        刘月升和秦开美被老师们推举为主持人,他们代表所有入围“最美乡村教师”的人,用最朴素的言语、最恳切的语调一遍遍地讲述着难忘、感动与不舍。

     

        “和一群有故事的人在一起,这是我们触动灵魂的精神之旅。”北京教育学院汤丰林教授说。

     

        “四天时间,他们教会了我做一名人民教师要无私奉献,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更要纯粹地爱着这份伟大的事业!”志愿者沈彩霞数度哽咽。

     

        “我们愿意与这些最美的人一起,为乡村教育铺路搭桥!”院长李方教授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曾在乡村昏暗灯光下无数次唱起这首歌的孙丽娜轻轻起头,把这首歌献给所有向最美致敬、为最美努力的人,“原来我唱的时候就一直在想象,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今天我的梦实现了,我的朋友真的遍及天涯,他们在北京、在河北、在新疆……我们将回到大山,回到需要我们的乡村,做一棵小草,为祖国的明天奠基!”

     

        “记住吧,我们在首都北京度过的美好时光;努力吧,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明天!”又一个新学期,“最美乡村教师”入围者们带着自己的铮铮誓言,再次行进在孕育爱和希望的路上。(本报记者 吴潇怡 邓晖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