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如今成为人们强烈渴求的一种能力。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创新意识,能够突破传统思维;也有人认为人类的革新和演变就是创造力作出的巨大贡献。部分教育专家认为创造力在教育中分成三部分,即创新式教学、教学提高创造力和创造力学习。创新式教学法主要指教师对于创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创造一个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乃至创新思考能力。而通过教学提高创造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某种思考技能,从而锻炼其思维活力与能力,真正做到跳出盒子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创造力指为学生日常学习提供和规划能够提高其创新思维的日常课程。
创新式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成为一位课堂上的创新者。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一定是能够根据课堂上不同情况的需求而随时变换和建立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技巧的人。下面简单列举几种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创新式教学方法。
首先,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提问教学法。一位富有好奇心的老师往往能够在课堂上提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卡顿在1988年进行了一项关于提问教学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常在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达到和完成学习期望,并对教学内容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反之,那些课堂上从未被提问过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远远不如前者。然而,教师如果不注意问题的类型以及提问的时间点,不仅会导致浪费课堂时间,更可能会将学生的思考引领到一个错误的方向。例如一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反复问一些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对学生进行教材的理解毫无帮助,这类问题毫无疑问是需要避免的。
其次,教学激励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外在激励法是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或未达到某种程度的要求而得到一些可能性的结果,从而被这些结果所激励,例如得到奖励或者恐惧惩罚。内在激励法是学生被学习经验本身所激励,并且他们对整个学习的过程感到非常满意和愉悦。这两种激励法需要按照教学中不同的情形交叉使用,无论单独使用哪一种都不足以长期或是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将考试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惟一外在动力,却忽视了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渴望。
第三种创新式教学法是戏剧教学法,又称角色扮演教学法,指老师将整个课堂模拟式带入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然而在目前教学课堂中这种教学法或许并不多见,但是这种教学法却能够充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发展创造力氛围的学习环境,也非常适用于克服传统课堂上语文或者英语课文背诵的枯燥与死板。戏剧教学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群,不仅能够令他们更有效地并且富有情绪地融入课堂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自信心和演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并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最为实用的扩散性思维活动便是我们熟知的头脑风暴,学生通过对一个指定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者讨论,扩展出一系列的答案,最后将这些答案进行提炼总结。一所中学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要求学生创造一块新大陆并解释这块大陆将如何发展。研究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数节关于地理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课程,以便他们列出一系列可能影响新大陆发展的人文因素,从而解释新大陆的发展。结果表明,头脑风暴活动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吸收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法也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个人创造力。最为著名的便是“6个颜色帽子”的引导活动。老师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对一篇文章的人物进行分析讨论,每组6个人,每个人有一顶不同颜色的帽子,每种颜色代表文章分析的某个角度。例如:黑色帽子是批判性的角度,红色帽子是直觉、感性的角度,绿色帽子是负面角度等。然后让各小组从被分配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跳出自己原来的单色帽子,在多色帽子的激烈碰撞中发现并筛掉一些没用的分析与评价,最终结合所有的角度创造出最合理的角色分析。
提到与创造力相关的课程,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艺术教育,例如绘画、音乐等。然而由于学生尤其是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任务,学校不得不缩减看起来不够学术的艺术课程。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英国中小学艺术课程也面临缩减。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学者提出一个可行方案,就是将艺术教育与其他科目进行综合教学,搭建四种具有可行性的课程结构:所有课程内容统一集中于某个具体的历史时间段和文化;所有课程尝试集中分析艺术形式的相同与不同;所有课程围绕某个相同的主题,并且这个主题能够通过艺术得到深入的探索;教师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恰好能够追溯到艺术。当艺术教育能够很好地与其他科目相综合时,学生便能够对科目进行深入的理解,思维也能变得更加灵活。这种方式更能够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高个人创造力提供机会。
总之,教师是否能够成功地将以上方法灵活且有效地运用于课堂,进行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系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