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特别关注

    “伊斯兰国”为何来势汹汹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谈中东局势

    本报记者 严圣禾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1日   08 版)
    华黎明 赵和平画

        “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出现成为全世界头疼的问题。它不仅威胁到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地区格局的演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前中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是造成当前乱局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美国对于打击“伊斯兰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伊斯兰国”为何来势汹汹?华黎明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叙利亚和伊拉克长年动乱给宗教极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二是“伊斯兰国”新一代“基地”组织的高级领导人智商高且在欧美国家受过教育,对西方国家有深刻的了解,并非乌合之众;三是“伊斯兰国”擅长利用社交网络招募人员和宣传圣战思想;四是“伊斯兰国”成功实施“以钱养战”“以油养战”的策略,占领了大城市和大油田,不仅成为最富有的恐怖组织,同时还吸引了全球圣战分子的加入。

        华黎明称,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就已预料到,伊拉克地区将会崛起一支比“基地”组织更危险的恐怖主义势力。然而,美国缺乏有效应对措施遏制这股恐怖势力。即便美军2007-2008年期间不断增兵伊拉克,最终也未能将其彻底铲除。华黎明认为,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是造成当前局面的罪魁祸首。因此,美国对于打击“伊斯兰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本月8日以来,美军向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多个据点发动空袭逾百次,每天烧钱750万美元。华黎明认为,虽然美军的空中打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伊斯兰国”的扩张步伐,但如果不出动地面部队就不可能解决问题。

        华黎明表示,奥巴马现在是骑虎难下。一方面,从伊拉克撤军是奥巴马当年对选民的承诺,美军很难再重返这片土地。另一方面,不出动地面部队难以清除“伊斯兰国”势力,而任其自由发展壮大最终会威胁到美国的本土安全。有消息称,“伊斯兰国”目前有超过1万名外国圣战分子,其中不乏欧洲人和美国公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玛丽·哈夫说:“最坏的可能是这些人回到美国本土制造威胁,我们对此感到担忧。”

        奥巴马28日表示,美国目前没有应对“伊斯兰国”的战略,强大的战略需要地区伙伴支持,他已指派国务卿克里访问中东,商讨建立打击极端组织的联盟。有分析认为,美国想复制2011年的“利比亚模式”,即美退居幕后领导,让欧洲和中东盟友充当“急先锋”的角色。

        不过华黎明认为,美国恐难以复制“利比亚模式”。一方面,欧盟各国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没有足够的钱和选票支撑其打赢这场仗。另一方面,沙特、土耳其等地区盟友受制于国内政治、军事实力等因素,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很难向叙、伊派出地面联合部队。

        此前有报道称,奥巴马已批准对叙利亚执行侦察飞行,此举可能是美国对“伊斯兰国”在叙境内目标发动空袭的前奏。叙政府表示,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叙方愿与任何一方开展合作,但未经允许进入叙境内打击“伊斯兰国”将被视为对叙主权的侵犯。白宫发言人对此回应称,美方打击“伊斯兰国”无须巴沙尔“点头”同意。

        美国不会公开与叙政府合作打击“伊斯兰国”,原因在于奥巴马已公开表示要推翻巴沙尔政府。虽然美国不会与巴沙尔政府进行公开的直接对话,但通过伊朗等第三方与巴沙尔斡旋或达成某种“默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华黎明认为,美国“东进战略”不会因为“伊斯兰国”而改变,美军也不太会派出地面部队,因此“伊斯兰国”被彻底消灭的可能性极小。但美军的空袭的确遏制了“伊斯兰国”的势头,巴格达短期内不会陷落。这种僵持的局面恐怕仍会持续下去,至于什么时候能打破僵局,要看美国打算何时动真格的了。

        (本报北京8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