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

    新丝路 文化行

    在格莱美露天博物馆想到敦煌

    本报记者 周龙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31日   08 版)
    图为帕卡多细亚的岩石城堡。胡斌摄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来,我们对车外的荒原、戈壁、沙漠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当我们穿越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来到土耳其这带着苍凉的高原时,一缕闪着耀眼光芒的文明之光随即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里,让我们震惊。

     

        在距离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约270公里的地方,一个叫作格莱美的小镇吸引了我们这些探寻丝路文化的采访者们。格莱美在一片荒原之上,小亚细亚的高原荒凉而沉静,裸露的玄武岩与历经岁月侵袭的火山灰,在这一带留下了如月球般的地貌。自然的力量似乎在彰显了它那鬼斧神工般的造化外,更在这里为一座露天博物馆的出现提供了场所。

     

        在土耳其看到以伊斯兰文化建立的清真寺博物馆一点也不稀奇。然而到了这里,一座座建立在洞穴里的基督教堂绝对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建立在洞穴中的教堂竟然像中国敦煌的莫高窟一样,装饰着精美的宗教壁画。这些壁画的创作者与敦煌莫高窟一样没有留下姓名。

     

        在今天的基督教国家,教堂一般都是城市最中心的建筑。而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帕卡多细亚,修道士们却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挖洞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信仰中心。从公元3世纪开始,帕卡多细亚就是基督教向外传播的重要据点,许多传教士在这里生活传教。而到了公元8世纪到9世纪,拜占庭的统治者与基督教势力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当时的统治者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圣迹崇拜,没收教会财产,强迫修道士还俗。这就是宗教史上著名的“圣像破坏运动”。随着拜占庭帝国的战败,在这里的塞尔柱人的宽容使得当时帕卡多细亚的基督徒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公元13世纪,这里的洞穴教堂已经密如蜂巢了。随着公元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帕卡多细亚的基督徒遭到驱散,更随着这一地带环境的恶化,这里变成了无人区,洞穴湮没,荒草飘忽。

     

        1705年,法国人卢卡斯途经这个地区,在他的旅行日记里首次披露了这些岩石教堂的存在,但却没有人相信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8年,法国人尼科尔公布了许多早期研究中没有注意到的教堂,并且给出了这个地区的科学框架,人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到卡帕多细亚。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在丝绸之路另一头,古老的敦煌莫高窟。同样是在公元4世纪开始建造,历经了千余年的历史沿革。同小亚细亚半岛一样,敦煌之于中国,也同样是一个文明碰撞的地带。与敦煌莫高窟类似,帕卡多细亚的洞穴教堂的重见天日同样来自西方人的探险。

     

        历史往往正是在如此不经意间创造出了惊人的巧合。一条漫长的道路,连接起亚洲的东西两端,到了这里,文明在它那闪耀着光芒的遗迹里,在相隔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上,以一种近乎相似的形式,展示着两大古老宗教在历史那动荡与碰撞的长河中,不同而又相同的状态。同样的纽带也必将载着两个古老国家的命运,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中握手。

     

        (本报伊斯坦布尔8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周 龙) (更多内容见光明网首页全媒体专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