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

    家乡的名山·人祖山:寻根上吉县

    采访手记:老伙计们风华正茂

    蒋新军 邢兆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31日   10 版)
    伏羲观天
    窑洞里接受记者采访
    蔡家川葫芦走廊
    吉县新一代
    奇石奇景
    修复中的人祖庙
    残损的娲皇头像
    苹果造就一个产业
    传说故事(剪纸) 袁德榜
    传说故事(剪纸) 袁德榜
    娲皇宫前的娲石

        为了探访人祖山,我们来到了山西省吉县。

     

        正值初秋,黄河壶口瀑布群水量充盈,气势磅礴,观光客挤满了宾馆,对于很多人来说,吉县这个名字反而没有壶口瀑布有名。至于人祖山,知道的人就更少。人祖山在吉县县城以北,山势陡峭,风景秀美,山石显露着国画皴法的肌理,主峰海拔1742米,建有古老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庙宇。当地民谣说:“人之祖,在吉县。”与其相应的是这里丰厚的“根祖文化”积淀。

     

        在吉县县城的广场上,“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在周而复始地播放着,大人和孩子们热烈地摆动着肢体,打破夜的宁静,广场的大屏幕上,当地新闻提醒人们“吉县的苹果熟了”,这里真是名副其实的苹果之乡。清晨,我们攀登人祖山,沿路的苹果释放着诱人的气息,果农刘守义正带领家人和帮忙的乡亲摘苹果,只有红了一半的苹果才被摘下。他的两个读中学的孩子负责码放,趁暑假给家里搭把手。这种叫“红嘎”的品种熟得早,卖价高,也让果农省了心。

     

        沿着果树相伴的盘山公路,我们登上开发了近四年的人祖山文化旅游景区。而我们认识人祖山,是从一群“成熟的老伙计们”开始的。

     

        “人祖文化的精神,首先是艰苦创业的精神;其次是包容精神;然后是创造精神。这三种精神融入人祖山,就使它独特于其他山。”徐同已经年过八旬,顶着一头银发,眼神里的光彩让人觉得他朝气不减,思维之灵活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条理清晰地列出了人祖山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并为我们的组稿提供具体建议,这位曾经的《语文报》总编辑,对于报纸的业务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敏锐。

     

        “我们人祖山就是一座诗的山,最不缺的就是写诗的人。”年届七十的冯彦山说起人祖山来就滔滔不绝,精神矍铄,仿佛当天的感冒瞬间好了一半。他是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后不计酬劳为家乡文化做整理和探索工作。“移步就是景,沉思就是诗,爬上人祖山就觉得有无穷的灵感往脑子里钻。”冯彦山意气飞扬地说道。和冯彦山年岁相仿的郑中午站姿挺拔,说话铿锵有力,他从一开始就建议,要从风光到人文全面开发人祖山,不能零敲碎打。袁德榜曾是电影公司的美工,他把人祖山的传说典故用剪纸和连环画表现了出来,不会剪纸就现学现用,爱好音乐的他,还用山中三种木材制作了一把低音二胡,时常自拉自唱人祖山民谣。山中蔡家川生态旅游合作社桃园山庄的窑洞里,从旅游局退休的陕高升在此习字作诗,“住惯土窑忘归期,行在氧吧自然奇。”他在山上住了好几个月,种了葫芦蔬菜,试图做一份开发窑洞文化的样板,现在反而受不了城里的喧闹了。

     

        在这些老伙计的背后,六十多岁的耿世文是核心人物。这位曾经的中小学教师和煤老板,四年前把所有的心血和财力投入到人祖山,决心“重光中华人祖文明第一山,构建全球华人祭祖朝圣地”。他一一说服了几位老伙计,共同参与进来,“如果是开煤矿,八抬大轿我也不来。”郑中午这样说道。好几位老先生都属鸡,对于文化的热爱是他们的共同点,我们开玩笑说,耿世文真会算账,聘请了一班“物美价廉”的“战斗鸡群”。当我们交流提出开发“磨盘玉佩”“金线银针”和“观天定情”等特色纪念品时,几位老人表示已在谋划中。

     

        这拨充满浪漫情怀,又能务实干活的老伙计们觉得,在晚年投身人祖山的建设,是他们的幸福。“愿以残年报故园,我这块炭,能烧多久就烧多久吧。”冯彦山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蒋新军 邢兆远)( 摄影:蒋新军 闫汇芳 冯彦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