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二月,唐军统帅李靖率精骑三千从马邑进驻恶阳岭,准备趁夜袭击定襄。颉利可汗错误地判断了唐军兵力,仓促北撤……”随着时徐时急的音乐,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1000多年前紧张的夜晚。
这是今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中华诵·春之声”诵读比赛中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给计算机学院研究生郭振带来强烈的震撼。“这场景仿佛近在眼前,而当年大唐气象恢弘,直到今天国外的中国社区还被称为‘唐人街’。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辈的责任。”
“春之声”诵读活动创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一代代交大学子成长,也渐渐变成了交大学子感受传统文化、礼敬传统文化的朗诵节日。
光阴荏苒。从当年绑着红布的麦克风、树枝上的大喇叭到今天形式多样的晚会、活动,不变的是传统文化给学子带来的心灵滋养。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在今年的“春之声”诵读活动中,交大国学社的同学首先出场,朗诵了《大学》,观众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有本末,有终始,有知识并去实践,这也是北京交通大学校训‘知行’想要告诉大家的。”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告诉记者。
科学是面向未来的,北京交通大学以铁道科学为奋斗目标,却从建校开始就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是不是“本末”“终始”之间的关系呢?而学校就在这两种文化的交融中砥砺前行,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铁道技术难题。
铁道、桥梁、通信、光缆,建立充满想象力的美丽新世界,这是传统的魅力,也是科学的魅力。
今年2月,北京交通大学自主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完成校内的首次公演,同学们把剧场挤得水泄不通。宁滨说:“这是通过‘以校园艺术演绎科学精神,以原创作品展现大师情怀’的形式,为高等学校艺术育人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
“艺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激发创新思维,丰富想象力;艺术能够造就创新型人格,渴望创造;艺术能够沟通审美法则与科学规律,用各自的方式描绘世界。”宁滨说。
“我是少年”
我是少年!我是少年!我有如炬的眼,我有思想召唤泉。我有牺牲的精神,我有自由不可捐。——郑振铎《我是少年》
2009年的“中华诵·春之声”诵读比赛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朗诵了郑振铎的《我是少年》。“《我是少年》代表着一代代交大学子对创新的追求和对传统的礼敬。”宁滨说。
经过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这所最初以培养中国铁道技术和管理人才而建设的学校始终以科学为奋斗目标,也始终注重伸展独特的传统文化根脉。
“诗歌与诵读始终为交大师生所喜爱。从零星的到有组织的活动,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特点。杰出校友、五四文化先锋郑振铎创作的诗歌和译作《飞鸟集》等被广为传颂。改革开放之后,这扇艺术之门再次被推开,众多朗诵艺术爱好者拾起传统的诵读形式,自发组织朗诵会等活动,其间尤以学校广播站组织的“春之声”朗诵比赛最有影响,成为春天里唱响的最美声音。”宁滨说。
交大广播站——“春之声”,从最初的十几人、二十几人到现在,直接参与组织、策划、演出的学生已累计达到2000余人,影响不断扩大。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春之声”广播站站长孙穆田告诉记者,今年的诵读活动,还吸引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9所学校的师生参加。
“春之声”的主题也由自由命题转变为特定主题。2013年“情系中国梦”晚会以时间为轴,纵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逐梦心路和奋斗历程。今年诵读活动的主题是“礼敬中华”。
“我想,‘礼’指的是礼仪的传承,‘敬’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礼敬中华’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爱国的情愫,因此,我们通过‘先秦争鸣’‘唐宋鼎盛’‘近代巨澜’‘现代辉煌’四个篇章来诠释‘礼敬中华’这个主题。”孙穆田说。
软件学院毕业研究生陈雪明已经踏上了工作岗位,她曾参加了六届“春之声”诵读,每年都没有落下。最令她难忘的是2006年,“当时‘春之声’活动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百年交大精神’为主题,舞台设计是中国风,采用中国书法的大背景将舞台布置得具有浓浓的古典意韵。节目一开始就是交大附小孩子们稚嫩的童声朗诵《弟子规》,经过先秦质朴的文化,走过唐宋的文化盛世,最后在一首饮水思源的《黄河颂》中结束,无不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给我人生力量”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是陈雪明在“春之声”中朗诵过的内容,之前只是对《史记》有粗略的翻阅,在朗诵后,陈雪明认真地把《史记》通读了一遍。“我觉得这本书深深地影响了我,在为人处事上,更谦逊更内敛,审视自己。”陈雪明说,“科学给我谋生的技术,传统文化给我人生力量。”
孙穆田说:“在今年的诵读晚会上,我们还请来了第一批‘春之声’活动的推动者,那些师兄师姐们带着自己的孩子,走到台上,和我们共同交流诵读经典、感受经典给人生带来的不同。不少同学都感动了。”
“文化育人,艺术育人,也是北京交通大学孜孜以求的。发展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在育人内容上加以改良创新,更能以青春靓丽、格调高雅的形式加以展现,在满足新时期学子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发挥针对性更强、时代特点更鲜明的教育引导作用。好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育人方面具有浸染性、引导性与辐射性,是一所大学长期积累形成的独特文化特征。”宁滨说。
毕业生杨琦每年都要回母校来看看,令她念念不忘的就是“春之声”:“是那种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精神吸引着我,这种精神一定会影响学弟学妹们,也必然把交大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