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学者专栏·李金华

    有用性:经济学论文评判的第一准则

    李金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7日   15 版)

        有用性是评价经济学论文优劣的第一准则,不论是研究纯理论、纯方法,还是研究现实经济问题,首先要看其是否有用、有价值。

        有用性作为经济学论文评判的第一准则是由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科学研究是发现真理、探索未知、解释自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类福祉。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经济研究活动作为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本质上当体现科学研究的精神,体现科学研究的一切特质。无论是研究国民经济运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宏观经济学,还是研究经济个体决策行为、实行稀缺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一切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理当都是为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直接体现为第一生产力,可改变社会进程,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有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地,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也应当对人类文明、公序良俗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良好生活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出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共同本质。

        经济学论文的有用性即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有用性,它表现为:创立或发明有益于人类经济生活的新理论、新方法;改进或完善既有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探索解决复杂现实经济问题,实现稀缺资源最优配置的策略;研究出解决现实经济活动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寻求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路径,等等。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亚当·斯密的分工交换理论、分配理论,萨伊的萨伊定律,马歇尔的均衡价格、收入分配论,凯恩斯的就业、经济周期理论以及经济政策主张,诺斯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等,都对彼时或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或仍在产生着重要影响。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大批经济学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投身火热的经济建设实践,聚焦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围绕市场经济、企业所有制、国有企业改制、商品流通、分配与消费、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国际贸易等一系列问题,推出过许多立意高远、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实践意义或理论意义重大的经济学论文,为政府的宏观决策起到了应有的参考作用。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的成功典范,是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有用性或价值所在。

        现实的经济学研究中不乏反例。有些研究成果目标不明,解决的问题不清,文字激扬却内容空空;有些论文通篇的文献、理论、方法、模型,结论却是短短的数句,且都是众所周知;有些论文充满了假设、引理、定理、公理以及各种命题,但作者自己命题自己证,自设假定自己推,陶醉于脱离现实的复杂的数学游戏之中;有些论文钟情于数据、图表、模型的设计和检验,迷信定量运算,忽视对客观现实的深入分析,或者提出明显有悖常理的结论,或者提出些言辞虚空、泛泛而议的对策建议,三言两语,草草收文。此类文章读来,头脑空空如也,得不到任何启迪,获不到任何收益。

        经济学论文的这种无用现象,一方面可能源自作者自身的研究水平、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作者在从事经济学研究时,忘记了科学研究精神,忽视了科研活动的本质和宗旨,使原本崇高、严肃的科研活动堕落为“玩理论”“玩方法”“玩数据”的庸俗行为。

        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崇高的经济学研究是利他的、非功利的,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经济发展中就会不断出现新问题,经济学研究就要不断面临新挑战。有些研究成果曾经有用,而后却没有用了;有些成果此时无用,日后却显价值。可见,社会发展不辍,科学研究就永无止境。因此,任何一项经济学研究或成果,作者在研究之前、在推出之前,都要反躬自问:有用否?价值在哪里?贡献在何处?

        (作者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