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创新之路

    把知识和技能零距离教给农民

    戴红 陈东晓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6日   12 版)
    CFP

        京西门头沟清水镇有个黄安坨村,1955年毛泽东曾经亲笔为这个村的“远景规划”做过批示。现在,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来到这个村,把知识和技能零距离教给农民,创造了科技助农的好形式。

        多年来,由于农民对农技人员不信任、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怀疑,再加上他们不愿冒险等等因素,使得那些能够运用于生产实践的科技成果,每年只有很少部分能在农村推广,大部分科技成果都被束之高阁。怎么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改变经济与科技脱节的状况?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大难题。

        研究土壤学的九三学社社员李晓林,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这几年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农民把科学技术应用起来。

        2013年北京市各民主党派重点支持门头沟区发展暨“8+1”行动正式启动。“8+1”行动是汇聚北京市八个民主党派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一个区域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是民主党派在新形势下,推进凝心聚力工程、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创新模式。

        这样,李晓林根据九三学社中国农大支社要求,带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来到黄安坨村,为农民解决果园病虫害等问题。

        李晓林等驻村后,渐渐地,村民与他们熟了。见面打起了招呼:“你们怎么还没走啊?”“不走了,就住这儿了。”见真的不走了,村民才慢慢愿意接近。因为,这几年常搞“科技下乡”,农民见得多了,往往来几个人,看上一圈,栽个牌子就走了。李晓林笑道:“我们没有栽牌,却把人栽这儿了。”

        感情上接近了,但要让农民信服还得拿出真本事。10月,玉米收获,李晓林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考试:163亩试验大田究竟能增产多少?结果出来,增产幅度在16.7%左右,施肥量稍稍下降,农民劳作时间没增加。李晓林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驻村点成为农民常来的地方。

        今年6月28日,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武维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刘永泰等领导和专家顶着盛夏酷暑,来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都充分肯定了这种科技助农新形式,李晓林和他的团队所住的院子被誉为“科技助农示范小院”。

        如今,科技小院延伸到南方诸省,延伸到企业,延伸到多个作物品种。李晓林的学生中,有的被派到广西隆安,为金穗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香蕉技术服务;有的到广东湛江提供芒果技术服务……李晓林在大生产的战场上调兵遣将,学生们在他的带领下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这一创新,不仅让农地盛产粮食,也让学生盛产论文。科技小院学生的论文发表数量之高超出了李晓林的预想,有位学生一年下来,发表论文10多篇。学生们论文开题答辩也在科技小院实验基地进行,除老师外,乡、村两级干部、农民都要参加,学生们的答辩,要让他们满意才行。他们唯一不满的是,答辩通过以后,学生们就要毕业离开。

        科技示范小院也为毛主席批示赞扬过的黄安坨一展时代新风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