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说 事

    王母庙会观察记

    景俊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3日   09 版)

        甘肃省泾川县的西王母(当地人称之为“王母娘娘”或“王母”,台湾信众唤之为“母娘”)庙会,地处内陆小城,名气却大得很。一是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二是它文化丰富、信众广泛。

     

    承传有序的文化呈现

     

        泾川县西王母庙会源于宋开宝戊辰年(公元968年),会期三天,三月二十是正日子,至今已传承了一千多年。在泾川县博物馆,有一本保存完好的清代文献——《共成善果》册,这里有图有文,详细记载了清光绪七年泾川重修王母宫的概貌及其历史演变。

     

        在庙会的现场,既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裹着小脚、拎着布包,一步一挪地向着王母宫大殿靠近;也可以看到年轻人甚至年幼的孩子,或相约共同拜神,或在家人的带领下敬神祈愿;还有台湾信众,他们千里迢迢奔赴母娘的怀抱,以痴、真、信、虔之情态表达对母娘的最高礼赞。

     

        民间社团多云集于此,用敬神、娱神的方式表达信神的真诚。“三月二十是今天,王母就在你身边,关公手指一点红,保佑万事多安宁。”人群中有一个队伍,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伴着悠扬的音乐、唱着当地的民间小调来到王母大殿前,吸引了香客们的围观。这是民间组织之一“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演唱团”在表演,他们的“点红”仪式甚受欢迎,即“关公”从自愿蹲着的人头顶上跨过并将其大刀挥过,然后用食指将自己脸上的红油彩点在人们的额头上,以示去晦气、得好运,当地人称之为“点红”或“过关”,很多人都很乐意蹲下,承纳“关公”的福佑。

     

        道教仪式更是蕴意深厚,请神、诵经、取圣水、迎贡、阅庙等等,内容丰赡、程序井然。

     

    全民参与的文化空间

     

        王母庙会是一个整体的文化空间,它的构成十分复杂。

     

        单就官方行为来看,本届王母庙会五项重要的活动由官方策划、举办:一是邀请“泾川县文化局百花皮影团”和“泾川县西王母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在王母宫庙会期间进行演出;二是举办“第二届蟠桃诗会”;三是以展板的形式宣传“西王母信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四是组织“猜谜语”活动;五是组织“放河灯”。五项活动笔者都亲眼目睹,有的还亲自参与。

     

        整体看来,政府对于本届庙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希望通过增加文化活动来丰富庙会内容。传统的皮影戏和秦腔演出,对于百姓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接续传统的机会,很受欢迎。蟠桃诗会的内容与形式虽然略显“仓促”,但是它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猜谜语的参与者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很开心地在“知识”与“文化”的熏染中得到了对本地文化的了解。比较而言,放河灯参与的人最少,但凡是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意味——祈福、娱乐、分享与家人共做一件事的意义等等,都在叠纸、许愿、放灯、观灯的过程中得以释放。

     

        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从文化空间对个体的熏染式影响看,泾川西王母信俗的传承较好,年轻人的参与度比较高;无论男女老少,在信众心中,王母娘娘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实现愿望的万能女神。台湾信众的力量在西王母庙会中不可小觑。新中国成立后西王母大殿的落建,是台湾同胞与泾川人民共同携手的结果。从1990年第一个台湾西王母朝圣团松山慈惠堂奔赴泾川前来拜母开始,二十多年来,全岛500多个朝圣团的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参与其中。如今,他们的拜母之行,已经成为王母庙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俗关注的是社会事实。泾川西王母庙会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空间,也是一个承载着民众内心诉求的文化载体,是泾川及周边地区乡民生活空间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呈现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